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10:艺术青岛
从“民间”到“主流”体现了一座城市文化氛围的开放——~~~
~~~
~~~
中山路一号:见证百年老街沧桑变化
  ■中山路1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中山路是青岛的城市母脉,一头通往海阔天空;一头直抵红尘万丈。中山路一号作为起点,以百年老街的双重隐喻出发。一条线索是地理意义上向城市深处延展,另一条线索则是挟着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从过往走到当下。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青岛。辟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一条城市道路。中山路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作为休闲的配套,1904年,德国人选址今天的中山路一号修建俱乐部。但1910年才由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着手设计,1911年建成后,成为德国高级军官娱乐的重要场所。

  中山路一号占地面积3234平方米,建筑面积1891平方米,属于德国青年派风格俱乐部建筑。砖木石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德国三段式造型,平面呈不规则形,建筑以南面为主立面,主立面南向做折角处理,建筑造型典雅美观。窗台和檐口用粗花岗石装饰。中部较二层高出许多红瓦大坡屋顶与凸出的山墙交汇,突出了顶部为露天平台的宽大入口,建筑南侧为小型花园。

  虽然是典型的德式建筑,但中山路一号也在细节上融入一些中国建筑元素。其进门后,要顺斜对角方向绕进宽敞的长厅,再由长厅尽头走上楼梯,这一设计与中国建筑传统中的“照壁”如出一辙。

  中山路一号二楼客厅朝南的一面,属于典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迎面可见不远处的栈桥映入视野。在房间行走,总感觉脚下的地板软绵绵的。许多人会以为是历经百年,地板年久失修的缘故。实际上,当年这个房间主要做舞厅之用,地板踏上去有“忽闪、忽闪”的跳动感,其实是为跳舞专门设计的“弹簧地板”。富有弹性的地板让当年在此“蹦擦擦”的军官和他们的舞伴们意兴阑珊而久跳不累。

  第一次日占时期,原先“夜夜笙歌”的青岛俱乐部成为日本守备军军事法庭,与原先的功能完全背道而驰。

  1922年底,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中山路一号再度恢复了俱乐部的身份,改名为国际俱乐部。这个时候,青岛已经由中国人自己管理,作为当时的特别市,青岛已然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国际俱乐部这个称谓该是异常贴切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上流人士汇聚的国际俱乐部为青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8年1月,日本人第二次侵占青岛。国际俱乐部被搬到了迎宾馆,中山路一号则再次被日本人征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美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司令谢勃尔的住宅,并被美国红十字会俱乐部借用。为了讨好谢勃尔司令,美国红十字会俱乐部索性改名为谢勃尔俱乐部。1946年7月,这里再次被交还国际俱乐部。

  1949年10月2日,中山路一号成为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所在地。上个世纪50年代,中山路南头的中苏友好协会、与其毗邻的中山路三号中苏友好馆和当时被叫做中苏友好阁的栈桥回澜阁,一度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1964年直到2009年,中山路一号的身份为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只记得在科协外面的墙体宣传栏上阅读科普知识的情景,完全模糊了这里曾经的记忆。

  2010年,这里以“中山路壹号”的身份回归与重生,成为德式风格的休闲、餐饮、商务场所,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可以在此凭海临风,听浪发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打“卡”世界杯
   第06版:工赋青岛
   第07版:专版
   第08版:青报公益
   第09版:艺术青岛
   第10版:艺术青岛
   第11版:青报读书周刊
   第12版:随笔
当代艺术:打破艺术和地域边界
“五换”时代
中山路一号:见证百年老街沧桑变化
青岛日报艺术青岛10中山路一号:见证百年老街沧桑变化 2022-11-28 2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