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人文青岛
栈桥:孤独的历史老人③

  12月5日,周馥抵达青岛。在栈桥上举行的欢迎仪式相当隆重,连礼贤书院的中国小学生也被请来夹道欢迎这位山东巡抚。

  周馥的“破冰之旅”举措得当。在特鲁泊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周馥的讲话展示了一个封疆大吏的清醒与睿智。他说:“中国和德国生活在和平和友谊之中……即使青岛已被租借给德国,它仍属于山东地盘。”尽管特鲁泊略感不快,可周馥讲得有理有据。《胶澳租借条约》正是这样表述的。如此看来,周馥是有备而来并有意为之。

  访问之后,周馥在一首诗中表达了他的复杂心情,“朔风雨雪海天寒,满目沧桑不忍看”。周馥没有解释他“不忍看”的原因。彼时的青岛就是一个大工地,大兴土木,大肆建设,楼房在高起,道路在延伸。威廉皇帝海岸已基本完工,石砌的护坡,平整的马路,与五年前那个寂寥的小渔村真的不可同日而语了。

  1914年12月,日本人在栈桥上耀武扬威了一次。他们在桥上举行欢送仪式,送别率军打下青岛的日军指挥官、第十八师团司令神尾光臣。那一个冬天,栈桥及整个青岛愁云惨淡,人们不知道未来城市的命运是吉是凶。

  生活总要继续。1922年,终于等到了青岛主权回归。栈桥也成了世人熟知的一处风景。

  是的,长长的桥身直探海中,波平浪静时,它沉静端庄;狂涛巨澜时,它岿然而立。这其中的美学具象和浪漫色彩,足以令人陶醉。

  栈桥的脱胎换骨出现在1933年。7月,耗时一年多的栈桥重修工程终于竣工,两层的回澜阁立于栈桥尽头,八角飞檐,金黄的琉璃瓦覆顶,二十四根大红立柱支撑,尽显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回澜阁外,是用花岗岩砌成的齐胸高的弧形大坝,以抵挡海浪的冲击。

  1935年夏天,苏雪林与一帮朋友来青岛避暑。接待她的一周姓青岛人在栈桥上为她讲了一段传奇故事:“日本进攻青岛时,德军苦战数月,寡不敌众,只好决定全体投降。独铿登将军不服,率领他自己统带的一只战舰,突破日本封锁线,且战且走,向故国驶去,一路与英日游弋的舰队,很开了几仗。又打掉许多商船,夺取粮食煤炭。直到什么地方,遇着大批英舰的包围,战到一颗子弹都不剩,才肯将白旗挂起。”

  真实的史料与周先生的讲述相去甚远。日本以数万大军、三支舰队,将青岛围了个水泄不通。德军为阻止日本舰队,在胶州湾口自沉一舰封闭航道,但没有成功。战争获胜无望之际,德国人将舰船自凿沉海,只有一艘鱼雷艇是个例外。这天傍晚,艇长白伦纳借夜色掩护,指挥“S90号”鱼雷艇悄悄驶出胶州湾,并在当天夜里成功击沉了麻痹大意的日本“高千穗”号巡洋舰。白伦纳明白,日本人一定会疯狂报复,返回基地已无可能。他命士兵趁着夜色,驾驶“S90号”鱼雷艇向南急驶,在山东日照县石臼所海口的沙滩登陆。白伦纳指挥士兵亲手炸毁了这艘战功卓著的鱼雷艇,然后率领全艇六十余人向中国政府投降。德军官兵被解除武装后,送至德国驻南京领事馆。不久,这六十余人全部安全回国。白伦纳的英勇果敢,拯救了全艇士兵。

  那时的青岛人一向对城市建设者德国人怀有某种好感,而鄙视掠夺成性的日本人。青岛人愿意将英雄般的传奇故事加在德国人头上。只是,距事发时间仅仅二十年,竟演绎到如此离奇的程度,可见民间口头文学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节选自《青岛文化地图》

  青岛市民政局 主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4版:大爱青岛
   第A05版:发布
   第A06版:划重点
   第A07版:身边事
   第A08版: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
   第A09版:都市圈
   第A10版:美食
   第A11版:人文青岛
   第A12版:文艺评论
华阳书院:岁月深处的毓秀钟灵
栈桥:孤独的历史老人③
青岛早报人文青岛A11栈桥:孤独的历史老人③ 2023-12-09 2 2023年12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