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落日也辉煌”耿林莽追思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行,岛城文学界人士共聚一堂,追思这位在中国散文诗领域作出卓绝贡献的开拓者和代表者,为青岛文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驱者。正如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魏胜吉在致辞中所言:“先生已去,精神永存。他将自己的一生写进了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历史之中,成为一座丰碑。我们相信,耿林莽先生的成就与情怀,会成为我们这座艺术城市重要的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岛作家,不断推动青岛文学事业走向新的高峰,走向更大的舞台。我想这是先生的最大心愿,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青岛文学和散文诗界的巨大损失
耿林莽是著名诗人,中国散文诗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也是青岛文学事业的杰出贡献者。耿林莽的一生经历丰富,他在1939年就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开始以散文诗写作和研究为主,出版各类文集共19部,涵盖散文诗、散文、文论等,可谓著作等身。他曾获得过“中国散文诗终身艺术成就奖”,《星星》诗刊主办的“鲁迅散文诗奖”等荣誉。耿林莽先生的一生为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是散文诗界的旗帜,也是众多散文诗作家尊重和追随的文学导师。
魏胜吉表示,耿林莽是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典范。多年来,他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步伐,以宏大的视野、精湛的技艺为人民抒写。以散文诗讴歌新时代,讴歌真善美,创造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在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与学习的是,晚年的耿林莽先生才思仍然敏锐,笔力依旧雄健,他在90岁之后创作的散文诗,依旧充满了活力,洋溢着对生命的挚爱。先生的创作正像他的近作,也是今天的追思会的标题一样——落日也辉煌。”
魏胜吉指出,耿林莽的去世是青岛文学和中国散文诗界的巨大损失,大家无不深感悲痛、深切怀念。追思耿林莽,就是要回顾总结他的文学成就,特别是对散文诗这一文体作出的突出贡献,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弘扬他至真、至善的文学精神。
耿林莽提携新人开创散文诗新高地
耿林莽自1949年参加革命后,起初在《新徐日报》从事编辑工作,此后他又在《青岛日报》和《海鸥》月刊做文学编辑。参加追思会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曾是他的作者,他当年写给青年作者的书信至今仍被许多作家珍藏,成为他们文学道路上的重要见证。追思会上,不少作家拿出了耿林莽先生亲笔写下的书信珍藏,讲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对于当时籍籍无名的文学新人的关注与提携。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提到,耿林莽先生是一位低调且具亲和力的文学大家,“在他生前,曾几次拒绝了为他召开作品研讨会的提议,即便是在疫情期间,这位96岁的耄耋老人也没有丝毫担忧,对生活充满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言谈间仍在关切着青岛文学的创作和发展。”高建刚坦言,塔楼是青岛本土具有文学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在这里以自然化、文学化、感情化、生活化的方式追思这位老人,本身就具有着文学的象征意义,“我相信这也是耿老在天之灵愿意看到的事情。”
追思会上,韩家川也追忆了自己在13岁那年与耿老相识后的二三事,“我并不知道耿老有早睡的习惯,有时候晚上八九点钟了,自觉写了一首好诗,就跑到耿老家中请求指点。耿老从床上爬起来给我看稿,在闲聊中启发我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带领我一步步走上散文诗创作的道路。”谈及耿老的文学成就,这位编纂耿林莽作品集的负责人坦言,耿林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散文诗作为创作方向,“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文学追求而活着的一生,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韩嘉川认为,耿林莽将散文诗的写作和理论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家们用文学表达传承耿老精神
在众人的追忆中,耿老的形象有着多维呈现。
著名诗人纪宇以《青岛文坛绕不过去的太阳》为题写下了对耿老的纪念文字,他谈及曾向耿老索要过几页手稿,“他的文稿都写在已经使用过的纸张背后,耿老缺纸吗?他在编辑部工作,最不缺的就是稿纸,他的生活质朴由此可见一斑。”
耿林莽对于文学的热爱也在身体力行地影响着青岛作家的创作状态。胡念邦坦言,这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文学大家,他一直书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每一个文字永远都像40年前初踏文坛那般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纯粹的文学理想,你从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中都找不到衰老的状态。耿老的散文诗具有编年史般的意义,我们经常会谈论‘诗和远方’,耿老所阐释的‘诗和远方’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作家周蓬桦也谈及,耿林莽先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他对文学始终有清晰的认知和标准,他身上的闪光在当下文坛几乎看不到了。他身上的知识分子情怀值得尊崇,他留下的作品可以一代代流传。”
作家杨志军则用诗一般的语言歌咏着耿林莽虚怀若谷、坚韧澄澈的文学历程。“我们很多时候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因为大象无形;我们很多时候都听不到他的声音,因为大音希声……”杨志军表示,在活动现场看到耿林莽先生的照片,可以感知他脸上的微笑与苦难都是刻上去的,“因为他的真诚,他塑造着青岛文学的‘耿林莽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平和、干净、坚韧、澄澈、博学,以及虚怀若谷。”
因为耿林莽先生在散文诗领域的巨大影响力,青岛被誉为“全国散文诗高地”,而在耿老离去后,这一“高地”如何传承和建设,也是与会作家们思考的问题。青岛市文学馆馆长臧杰表示,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延续和传承,“耿老从事文学编辑60余年,为我们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岛文学现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包括后来耿老转向散文诗文体的写作,也是他寻找内心自由的方式。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努力去书写历史、见证历史,我想文学一定是有记忆的,我们对耿老的追忆和表达,也一定会被历史所记录。”
诗人耿林莽
耿林莽,1926年3月7日生于江苏如皋市,作家、编审,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23年1月5日在青逝世,享年96岁。
耿林莽1939年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开始以散文诗写作和研究为主,已出版散文诗集《望梅》《落日也辉煌》等十四部,散文集《人间有青鸟》等三部,文学评论集《流淌的声音》等二部。2007年纪念中国散文诗90周年活动中,他被授予“中国散文诗终身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 60周年荣誉证书及纪念章,2015年获《星星》诗刊主办的 “鲁迅散文诗奖”。2014年,耿林莽凭借《散文诗六重奏》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22年,再次以散文诗作品《落日也辉煌》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耿林莽的一生为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耿林莽曾在《新徐日报》《青岛日报》担任编辑,是《青岛文学》(《海鸥》)的资深编辑。因他对青岛文学界以及全国散文诗界的特殊贡献,耿林莽获得了2019年颁发的第一届海鸥文学奖编辑创作终身成就奖。
耿林莽曾为青岛创作了《贝的门》《海,蓝着》《老人与海》《雾或幽灵》以及《这海,是温柔的么》等散文诗作品,而且一直关注青岛的文学创作。晚年的耿林莽创作力依然旺盛,93岁时还凭借散文集《月光里的神话》获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他在2022年还两次在《青岛文学》发表新创作散文诗和随笔作品。“水性柔,明净,闪亮,宁静,那清凉之美,是它的本色。”这是耿林莽先生发表在《青岛文学》2022年第7期作品《诗与水同流》。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