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0:人文青岛
水兵俱乐部旧址 电影与岛城相拥的历史坐标
建成之初的水兵俱乐部。

  潘磊

  湖北路是青岛最早的马路之一,这条道路不算长,却阅尽了青岛城市的百年流光。百年的路德公寓写下了湖北路历史的扉页,道路向西延展,座座历史建筑沿街散落。当湖北路与中山路相遇,静谧与喧嚣相拥,一座带有塔楼的德式建筑为湖北路画上了结束的注脚,这就是湖北路17号——青岛水兵俱乐部旧址。当然,不少老青岛更愿意称它为“水师饭店”。

  将历史的时针回拨到20世纪初,这座淡色建筑曾是青岛城市的地理坐标,更是文化的制高点,青岛最早的礼堂与电影院就位于此。2016年,经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博物馆专家实地考察,确定青岛水兵俱乐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用于商业电影放映的历史建筑。

  2022年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中,青岛水兵俱乐部旧址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的优秀案例,并在发布会上进行了案例解读。

  流光百年,这座让青岛与电影结缘的建筑仍在记录着岛城发展的点滴。它为青岛注入了光影的灵魂,让百年青岛依旧鲜活,永不褪色。

  记忆的坐标

  电影作为日常大众娱乐的重要项目,其诞生至今不过百余年。

  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尝试将影像留存下来。欧洲人相继拍摄了《奔马》《朗德海花园》等几部只有数秒的画面,这被看作是电影摄制的发端。

  1895年12月1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内。卢米埃尔兄弟在幕布上播放了一段黑白画面——《工厂的大门》。

  画面中,穿戴各异的人们从工厂大门中走出,有穿着长裙的女士,也有推着自行车的男人。人们离开工厂后,大门被门卫关闭。

  这一场景内容简单,却着实震撼到了在场的观众,这一天也普遍被看作近代电影艺术诞生的日子。此后几年,摄影技术在欧洲快速发展,人类正式进入到有影像记录的时代。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出兵胶州湾。腐化的清政府在次年同德国签署《胶澳租借协定》,德国强租胶州湾。

  19世纪末的青岛仍显荒凉,为了达到长久霸占这里的目的,德国侵略者们在制定青岛城市规划时,除了多座兵营、炮台、堡垒等军事设施,也计划建设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用以满足德国驻军的休闲需求。

  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来到青岛。在所谓的“德国领地”考察了一番。

  德军士兵向亲王抱怨这里的生活过于单调无趣,海因里希返回德国后向议会提交了报告,希望拨款为驻扎在远东海港的德军水兵修建一座综合类的文体建筑。

  在青岛档案馆《胶澳发展备忘录(1901年10月—1902年10月)》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

  “这是为水手们提供一个休闲场所,以免他们受到无目的的街头游荡、酗酒等道德败坏的生活影响”。

  建设款项到位后,1898年10月18日,青岛水兵俱乐部正式立项。该工程由塞尔贝格—施吕特公司负责建设,于1899年开始设计,1901年破土动工。

  经过一年的建设,俱乐部大楼在1902年初落成,并于当年5月2日开放营业。德国基尔市海员之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

  高耸的塔楼、淡雅的外墙、木柱结构的外廊,这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呈现出典型的德式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除了德式建筑的异域风情,大窑沟烧制的牛舌红瓦覆盖在建筑顶部的四面斜坡上,半地下部分全部以崂山产出的红花岗岩砌筑而成,为这座近代建筑标注了明显的青岛标签。

  在20世纪初的青岛,栈桥是进出城市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初见青岛还是与这座城市作别,湖北路上水兵俱乐部高高的塔楼总会让人难以忘怀。

  俱乐部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容纳600人的中央大厅。早期的电影播放就在此进行,二楼采用回廊式设置,设有三面坐席。

  除了中央大厅,俱乐部内还有40余个大小不一的房间,用作台球室、演奏室、桥牌室等,让水兵俱乐部成为青岛历史上最早的文娱综合体。

  在德文表述中这座建筑被称为Seemannshaus,即水兵活动中心或水兵之家。在20世纪初德国人出版的《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上,这里被翻译为“水士饭店”。但中文译名传播过程中走了样,变成了融合中国古代海军文化的“水师饭店”。

  光影百年

  翻阅20世纪初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较早在青岛地区进行电影放映的并非水兵俱乐部,而是位于太平路上的亨利王子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那么为什么说水兵俱乐部才是青岛的第一家电影院呢?

  作为一家电影院,首先要符合以下条件:固定且持续的电影放映、购票观影、融入广告宣传等。亨利王子饭店的音乐厅(旧址位于今泛海名人)虽然放映电影,但只是满足住客的住宿生活,不对外售票,更无广告宣传。

  反观水兵俱乐部,在1907年6月2日的《青岛新报》上就刊发了播放电影的广告。同年8月9日发行的第568期《胶州报》上,广告内容更为细致:

  “水兵俱乐部晚7点放映电影,门票预售25分尼,现购30分尼”。

  当时的青岛流通着多种货币,清朝铜钱、墨西哥鹰洋、德国马克。但水兵俱乐部要求购票必须使用德国货币,1马克相当于100分尼。

  广告中所说的30分尼在1910年左右能兑换800文清朝的铜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劳工大半个月的收入。以当时青岛、台东镇及李村的平均物价计算,30分尼能买来20个面包、8斤高粱或是30个鸡蛋。对于20世纪初的青岛普通民众来说,这张电影票的价格是难以承受的。

  当然,当时的水兵俱乐部服务于德国侵略者,观影者多是驻扎于此的德国海军官兵。同时期侵占威海卫的英国海军有时也会来到青岛与德国人“联谊”,英德军人就会在水兵俱乐部内举办舞会、观看电影等。

  从1907年起,水兵俱乐部的电影放映广告不断地在《胶州报》《胶澳官报》等报纸刊登,1908至1913年间,《青岛新报》更是每年都会登载超过50期的水兵俱乐部电影广告。

  俱乐部的电影票价也水涨船高,从1907年的30分尼涨到了1910年的40分尼,1912年后更是涨到了60分尼。

  1912年,大量满清遗老选择从北京避居外地,当值的青岛先后寓居着120多名前清正四品以上官员。德国人为了拉拢这帮逊清官吏,也多次邀请他们前去观影。避居青岛的满清遗老大都家资不菲,水兵俱乐部看中了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提高在青岛的中文报纸上投放广告的频率。

  前两广总督赵尔巽、铁路大臣吕海寰等人都曾到俱乐部观影。前军机大臣吴郁生则直接在俱乐部旁的湖北路33号(毗邻银鱼巷)购置房产,到1940年去世前,寓居青岛的他一直保持着看电影的爱好。

  1914年,欧洲各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趁机出兵青岛。战争期间,水兵俱乐部停止电影放映,作为战地医院接治伤兵。日本夺占青岛后,对俱乐部内部进行了扩建。由于建筑西侧距离中山路有一段距离,在临街处进行了添建,二层的敞开式木制回廊也被改为封闭式。

  1922年,经过华盛顿会议的外交谈判,中国收回了青岛。日本并不想放弃在青岛的影响力,水兵俱乐部被改为“青岛日本居留民团”办公楼,日本每年向居留民团拨发数十万(旧)日元活动资金。1945年,战败的日军撤出青岛,居留民团也从水兵俱乐部大楼中被清扫出去,这座建筑又成了美国海军俱乐部。一场大火烧毁了原有木制塔楼,重建的塔楼变为钝角形状,与屋顶坡度极为不衬。

  一直到1949年6月,这座建筑才回到青岛人民的手中。

  风尚与流光

  新中国成立后,水兵俱乐部先后作为多家机构驻地。1990年对部分老旧的建筑加以维修后,又租赁给一些商家使用。

  2014年,这座记载着青岛与电影之缘的百年老楼开启了保护修复工程。历经两年的施工,原有的塔楼、木制开放外廊得以恢复,青岛水兵俱乐部以1907光影俱乐部的新形象与世人见面。

  1907,是青岛与商业电影院线相约之年,崭新又古朴的俱乐部在修复完成当年,这里就被中国电影家协会认定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用于商业电影播放的建筑。

  作为青岛与商业电影结缘之地,1914年后水兵俱乐部就告别了电影放映,但电影文化已与青岛深深绑定。洪深、夏衍、胡蝶,《劫后桃花》《风云儿女》……这些让中国电影史愈发闪耀的编剧、演员与剧作都与青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传承电影文化的青岛,灵山湾畔的文化产区进一步推动青岛乃至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2017年,青岛这座闻名遐迩的影视之城,又添了一张光彩熠熠的新名片——世界“电影之都”。光影穿梭,一座百年老楼讲述着流光中的城市过去;指针穿梭,水兵俱乐部在续写着这座城市与电影文化的未来。 图片由作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我们的节日 元宵
   第A04版:兔飞猛进 开门红
   第A05版:兔飞猛进 开门红
   第A06版:深读
   第A07版:都市圈
   第A08版:身边事
   第A09版:汽车
   第A10版:人文青岛
   第A11版:文艺评论
   第A12版:美食
水兵俱乐部旧址 电影与岛城相拥的历史坐标
青岛早报人文青岛A10水兵俱乐部旧址 电影与岛城相拥的历史坐标 2023-02-04 2 2023年02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