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9:人文青岛
石德贸易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俄国人的故事
鲁麟洋行在兰山路旧址(左)。
郭子政
郭子政在莱芜二路的住宅。

  ■鲁继勇

  洋行,是新中国成立前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商行商号的一种统称,当然也泛指当时跟外国做买卖的各种公司商号。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洋行扩张至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1897年德占青岛,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后,开始在青岛进行殖民建设,各式各样的商行也就开起来了。

  在青岛结缘

  当年的德国殖民政府从栈桥到火车站修建了一条霍恩佐勒路(皇族街),就是今天的兰山路。这条不长的路上聚集了一批德商洋行,其中位于兰山路、河南路路口(今河南路2号院位置)的那家叫做鲁麟洋行。

  德商鲁麟洋行(Reuter,Broeckelmann&co.)的总行设在上海,在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开设了分行,也就是分公司。鲁麟洋行青岛分行当年的门牌号是兰山路6号,位置就是今天的河南路2号院,前店后厂,当时面对兰山路是办公楼,后面的院子朝向太平路方向,很大,是一个加工厂。有车间如肠衣量码、剥花生为花生米等,分工明确。经理是杜颂(G.Duesing),住于湛山路3号。

  鲁麟洋行在山东、河南、河北的几个城市设“庄”收购猪肠子、牛皮、人发、花生等中国土特产,运至青岛,再加工成肠衣、牛油、发网、花生油出口。再从德国把中国当时稀缺的各种西式机械设备、化工原料、生活用品等进口到中国。

  当时的青岛在全山东省是最发达的地区,同时由于德国人对殖民地的营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补充,所以,就到山东各地招工,于是,大量的劳动力从山东各地来到了青岛。这些人来到青岛后,从事基础劳动的居多,通俗地讲就是卖苦力或者进工厂做工。但是如果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也能获得一些相对好一些的工作岗位。

  泰安人郭培周家境尚可,上过私塾、识文断字,来青岛后在鲁麟洋行找到一份工作,是中国工人的总工头。郭培周在青岛站稳脚跟后,他又把自己的三弟郭子政、妹夫唐贵发、外甥唐森兴都招来青岛,安排进鲁麟洋行工作。郭子政在泰安时上过私塾,后来进了洋学堂——教会中学学习,来青岛时已经从教会中学毕业,有文化、通外文,脑袋灵活,进入鲁麟洋行没多久就被聘为“华账房”,就是中国人的会计,一般被称为“三班”。

  俄国籍犹太人石太白(Steinberg)在苏联政权建立后来到中国,先在东北,又去天津,在天津时任职于鲁麟洋行天津分行。1937年石太白调来青岛任副经理,与郭子政是同仁。

  石太白会一些中文,人也比较实在,没有像其他外国人老是有种高高在上自我良好的感觉(可能跟他流亡身份也有关系),和郭子政在工作上相互间合作得很好,私下关系也不错。石太白的太太也是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

  患难见真情

  德国侵占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逮捕、屠杀犹太人,远在青岛的石太白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遭到了鲁麟洋行的辞退。

  被辞退后石太白自己成立了一家石德贸易行(Steinberg co.),办公地点在广西路27号,加工车间在嘉祥路78号,他从鲁麟洋行“挖”来了郭子政任经理,自己当老板,在八大关的函谷关路3号购了一座小楼,一家人居住于此。郭子政后来在莱芜二路3号购了一座小楼,又将外甥唐一民(后为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唐森兴(一生从事外贸)也招入石德贸易行。

  郭子政熟悉原鲁麟洋行在山东博山、济宁,河南商丘,河北石家庄的“庄”,联系他们改向石德贸易行供货,石德贸易行加工肠衣、牛油、发网等出口。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日本与英美宣战,在青岛的英、美人尤其是犹太人被关进了潍县集中营,因石太白已加入中国国籍,他一再申诉,关了半年后被放回青岛。从集中营放出来后,石太白虽然感到轻松,同时也感到沉重,因为他猜想自己的公司经历这一波折,肯定得倒闭了,以后的生活如何很难说啊!

  等他回到青岛后发现,石德贸易行竟然还在,正常运转,还赚钱了。原来这期间,全靠郭子政努力,上下疏通,维持经营,石太白回来后,郭子政交给他的账目更是清清楚楚。所以石太白对郭子政一直十分感激、敬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石德贸易行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工人发展到了二百多,收购的人发加工成发网、假发;用牛奶生产吉斯(奶酪),收购加工肠衣,草帽辫、羊毛、羊绒、羊皮、兔皮。石太白在生产中严把质量关,因而石德贸易行的货物名声好,销路更好,销往欧洲各国及美国。

  据我爷爷回忆,他的父亲(就是我的曾祖父)鲁寿山和郭子政都是泰安同乡会的,二人私交不错,当时我们家住的地方离着石德贸易行很近,爷爷经常跟着父亲过去串门。

  郭子政和石太白一人一间办公室,两个人都是洋装笔挺、头发油亮一丝不乱。石太白有点胖,面容和气,办公室习惯开着门,从走廊里可以看到石太白在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石太白的办公桌上各种文件、用品摆放的非常整齐,办起事情来非常有条理。接电话时身子正坐,一手电话,一手执笔,随时记录,没见过拿着电话仰在椅子上的样子。如果不忙,见到爷爷在门口,会招手叫他进去,有时会给块糖果,有时给根铅笔,会用中国话和爷爷聊天,也会用英语。接电话时有时会讲爷爷听不懂的语言,后来知道那是俄语和德语。

  郭子政的办公室风格和石太白差不多,不过郭子政喜欢穿白色的西装,而且一定是衬衣、马甲、外衣三件套。胳膊上还会有一个“环”,那是用来往后拉衬衣袖子的,因为西装衬衣袖口要长出外衣一截,办公室办公时不穿外衣,就用这个环往后一紧,免得衬衣袖子碍事。石太白的衬衣袖子上也有这么一个环,可能因为胖的原因,没见过他穿马甲,不过裤子上两根背带很扎眼,因为他总是浅色衬衣配深色背带或者深色衬衣配浅色背带。

  郭子政办公桌上最吸引爷爷的是一个国外进口的手摇的削笔刀,很沉,把铅笔从一头的小洞里塞进去,用手扶着,另一只手转动边上的摇把,几圈下来,一支铅笔就削好了。爷爷经常从石太白那里拿了铅笔,就回到郭子政的办公室开始玩手摇削笔刀,经常是玩得投入,很快,一根崭新的铅笔就剩下一个笔头了……

  石德贸易行当时只管加工,出口由英商茂记洋行全部代理。

  无奈离青岛

  英商茂记有限公司(Mcmullan Led.)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商,地点在馆陶路(原20号),时任经理埃克福特(Eckford),当时居住在莱阳路5号。英商茂记有限公司从事外贸进出口、报关、船务、仓储一条龙服务。茂记公司有三家子公司,下属的仁记洋行办公地点在中山路29号,当时的经理是奥切恩(Orchin),家住在福山支路4号。

  郭子政在石德贸易行虽然是经理,但仍是一名雇员,在1947年他和石太白解除了工作关系,以自己的资金开办了一家子政贸易行,也从事进出口贸易。

  石太白从天津来青岛以后,在青岛生活了十几年,平日里,他全身心在业务上,酒吧、舞厅等西方人常去的地方除非是工作招待,几乎见不到石太白的身影。他与在青岛的西方人士有交往,也全是业务关系,没有什么私交。当时的青岛虽有许多俄侨,但是他与这些同胞之间往来不多。因为他会中国话,所以中国朋友很多,常到中国朋友家中做客。在中国住久了,饮食上也习惯了中国饭菜,不拘泥于俄式餐饮。

  据当时居住在莱阳路的其他俄侨回忆,这个人在俄罗斯侨民圈里出名,是因为他比较怪,他不反对自己的太太和家人参加俄侨的各种活动,但是自己很少参加。俄侨在青岛难免思念家乡,家境好的雇厨师时尽量雇佣会做俄餐的,最起码也得是会做西餐的,石太白家雇的是地道的中国厨师,结果就是石太白太太经常去她的俄国朋友家“蹭饭”,原因很简单,馋俄餐了。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封锁中国,大部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断,石德贸易行则通过香港转口还在进行进出口贸易。

  中苏签订友好条约后,苏联要求在华的俄国人全部回苏联,石太白不想回去,也不想去欧美国家,在中国想要留下很困难。后来,他离开青岛转道日本去了韩国,因为他的妹夫当时在韩国开厂经营丝绸。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03版:今日看点
   第A04版: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06版:同心抗疫
   第A07版:身边事
   第A08版:周末
   第A09版:人文青岛
   第A10版:文艺评论
   第A11版:汽车
   第A12版:天下
石德贸易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俄国人的故事
青岛早报人文青岛A09石德贸易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俄国人的故事 2022-11-05 2 2022年1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