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悦读周刊
于潇湉:
用遥远的故事遇见更好的自己
于潇湉与小读者共话“冷湖”背后的故事。良友书坊供图

  冷湖,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酷的名字,而其背后却隐匿着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及其家庭的付出与隐忍。青岛儿童文学作家于潇湉新作《冷湖上的拥抱》聚焦于此,描摹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如此严肃题材、宏大叙事,却因为儿童视角的切入而拥有着更为鲜活与生动的呈现。近日,于潇湉在良友书坊举行了新书分享会,为小读者们讲述了地处遥远的冷湖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

  冷湖, 

  并不是什么温柔之地

  书名《冷湖上的拥抱》,似有温情之感,而暖黄色的书封也在昭示着灼热、灿烂之意,但是真正了解“冷湖”二字的读者,却知道这里并不是什么温柔之地。冷湖,蒙古语称之为“呼通诺尔湖”,意为异常冰冷的湖水。它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平均海拔2800米,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有九百多公里。该地常年寒冷多风,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有着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科幻作家刘慈欣也到过此地,说“毫不怀疑自己真的置身火星的环境中”。自1955年起,中国地质部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3年勘探,在这个“火星”上找到256个可能储油的构造,发现了以青海冷湖、四川龙女寺为代表的一批新油田。自此,冷湖油田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油区之一。此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族儿女汇集于此,这座因石油而建的小镇逐渐繁荣,医院、学校、电影院、商店、书店、粮站、邮局、银行等一应俱全。据资料记载,冷湖最繁华时人口达10万人之多。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冷湖油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于潇湉对此的关注,则是源于她本人曾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的一篇关于柴达木油田的报道,里边提到油田上的孩子大部分过着和父母分离的生活,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留守儿童。“而他们仅仅能在父母交接班时,享受到一个仓促的拥抱。当时这个细节像打火石一样,给我心里打着了一簇火苗。后来我搜索了青海油田的地况地貌,那种原始粗犷的地理风貌,还有青海油田上在现代人看来又艰苦又原始的生活,非常吸引我。”于潇湉坦言,一直以来,作为一个成长在城市里的作家,她对于“遥远”的素材都格外有兴趣,“这种遥远,是一种能够脱离自身生活常规的,能打开全部感官的吸引力。因此我在2019年出版了那本写‘蛟龙’号下潜的书,写完之后我发现,那种对遥远的呼唤仍没有平息,这时我又想起《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报道,把写下一本书的目光投向了那里。”

  不止写故事,

  希望传递情感

  虽然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真正踏足那一片土地,还是让于潇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柴达木盆地,不再是地理书上一个名词,而是随时都能够感受到的荒凉,在广袤的土地上开车疾驰几个小时,会突然出现一个小镇,那便就是冷湖了,这样的一个小镇,因石油而兴建,却也因为石油而废弃。我当时所见的就是这样的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坍塌的墙,掀掉的房顶,还有远处连绵不绝的盐碱地,背景就是昆仑山。”于潇湉至今还记得2021年春天到青海油田采访,“那种从新闻里得来的二手感受,远不如在现场的冲击力大。站在海拔三千多米的油井前,石油工人们在那里举行了一个宣誓活动,当时我感觉自己的热血在往脸上涌。远处的背景是昆仑山,呼呼的大风,把宣誓的声音刮得时断时续。当时我就想,一辈子都在城市里,被现代分工细致的社会所喂养,坐在家里,你几乎无法想象,有这么一群人,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开采石油。又有几个开车的人,几个坐车的孩子知道或者想过,石油是怎样开采的?又有几个人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知道是谁在付出?”

  与此同时,采访中所遇见的“油二代”也令于潇湉感受颇深:“我们经常看到成人的付出,那么孩子呢?我来到油田附属中学,采访了几个孩子。我发现父母的缺位给孩子造成的影响特别大,有一个孩子甚至在我采访时一直在哭,说她思念爷爷,被爸爸妈妈忽略。而在油田上,石油工人因为不能照顾儿女也都充满内疚,比如老袁的形象就是真实的,他哭泣的视频在油田广为流传。油田几代人中间是有断裂的,这种断裂,让他们谁都没法了解对方,而活在自己的鸿沟里。采访后,我就想,我不仅仅是想写一个好看的故事,我想让作品里有一种情感的黏着度,能去尽力弥合这样的裂缝,能让不了解变了解,让背后的默默奉献走到前台。”

  于潇湉说,以石油开采为题材,对自我创作而言,讲述故事与传递情感同样重要。为读者呈现一个好看的故事,也要“用一些暖色调的、充满温情的内容,来弥补人与人之间的那道感情鸿沟”。在她看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并不只是存在于冷湖小镇、存在于石油工人家庭,在身居高楼大厦的我们身边,也是一种日常存在,所以创作《冷湖上的拥抱》还有另外一个期望,“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的契机,由此让所有的父母与孩子,把心靠得更近一些。”

  补足盲区,

  完成一次回望

  用儿童文学的体裁书写石油工业,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正如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所言,《冷湖上的拥抱》所触及的石油题材是刚性的、粗粝的,尤其书中出现的那些正面描写石油工业场景的部分,对于潇湉这样一位女性身份的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充满着难度。但是,从《深蓝色的七千米》《你在冰原》,到《冷湖上的拥抱》,于潇湉对于困难题材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的掌握,对个人创作意义重大。在他看来,小说选择在人性与情感中穿插讲述的石油工业,暗含着生命的存在与终结,叙事语言“充满了诗的智慧”,文本结构选择渐进式抵达终点“丰富又立体”,人物形象刻画与文本意象选取“充满内涵”。

  对此,于潇湉认为,为孩子们的书写,“只要把细节和情节处理好,让孩子了解这些主题并不困难。当然叙述得有技巧,比如选择的视角必须和孩子们平行,那么他们就能带着这个视角的眼睛在故事里行走、在历史里寻找。如果说有难度,我认为难度在于从大量繁杂的资料里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点,这一点是真实的,又是戏剧的,只要把这一点找到、写好,其实读者会主动共鸣的。”而她本人一般会设计主角的情感点,有对于亲情、友情的呼唤,有对于父辈的了解、叛逆、回归,这些情感是永恒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经历。其实只是主题换了,但人心人性不会变。

  于潇湉透露说,在写作《深蓝色的七千米》时,就发现自己非常喜欢钻研特殊职业背后的科技原理,在这本书中,“我仍然尽可能地学习石油知识,虽然有时写得科普比较硬,但我觉得知识的补足对于孩子是有益处的。”之于她本人而言,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见证了国家的强大,生活稳定富足,“我的身上没有太多伤痕,对于历史也知之甚少。我很骄傲地看到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幸福,更感受到在强大祖国怀抱中的自豪。但他们永远不该忘记历史,不该忘记是谁的汗和谁的血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于潇湉坦言,这本书看似只是写了石油工人们的故事,实际上,是个人一次对历史、对时代的回望,而她本人也通过这次书写,填补了自己生活和知识上的盲区,完成了自己的又一个成长。“我仍然喜欢那些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故事,它们永远伸展着触角,我的文字,有着许多的不足,但正是因为这些不足,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启程,去寻找更好的文学,遇见更好的自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走在前 开新局 在全省勇当龙头 在全国争先进位 在全球彰显特色
   第A03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4版:着力解决堵的问题 持续整治乱的现象 扎实做好美的文章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05版:发布
   第A06版:开学啦
   第A07版:深读
   第A08版:今日看点
   第A09版:崇军号
   第A10版:短新闻
   第A11版:悦读周刊
   第A12版:早读书
   第A13版:地产周刊
   第A14版:验房
   第A15版:爱家
   第A16版:博览
用遥远的故事遇见更好的自己
青岛早报悦读周刊A11用遥远的故事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2-09-01 2 2022年09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