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画马的人,我是一个用笔墨、用心‘养’马的人。”上周末,兴安《天性如此》新书分享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办,同时“解域——兴安水墨文献展”于良友书坊·中心店启幕。兴安与他的文艺界朋友一起,围绕“马”的意象,探讨文学与艺术。
《天性如此》道出独到文艺见解
“用笔墨养马,凭智性谈艺,以真情看人”。蒙古族的兴安藉艺术与文学回返自然,也回返内心的梦幻之境。他拥有多重文艺身份:文学评论家、作家、水墨艺术家、编审……曾任《北京文学》副主编,任职期间参与推动先锋文学的发展。“2024年,适值‘先锋文学’出发四十年,曾被文学史列为标识之作的《拉萨河女神》夹杂着汉语写作与藏地的跨域意味。而在四十年后,我们在大海的不远处,拟以‘解域’开启系列的回看,作为纪念、醒思,以及顾识。”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如是总结。
《天性如此》是兴安近期出版的散文选集。书中第一部分是关于自然、生态、故乡的描绘和思考;第二部分是对当代艺术的感悟,尤其是对文人书画的认识和解读;第三部分是文学回忆和文化人物的聚焦。
臧杰表示:“从《天性如此》的书名可以看出,写作,是一个人寻找自我、接近自我的过程。兴安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内心潜藏的东西才慢慢被激发出来,而后通过艺术表达,不断地回到草原。”
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赵德发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兴安都是以编辑、评论家的身份活跃在中国文坛,近几年,他不断地展露绘画和书法方面的天分,在中国文化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天性如此》中,兴安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令人惊叹。”在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川看来,兴安笔下的马,是诗意的,梦幻的,古典的,甚至是孤独的。“这是兴安的内心投射,也是梦的投射。”
“解域”保持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兴安的马系列作品,是他在文学写作之外的遣兴之作,逸笔草草,笔情墨趣,既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蒙古族艺术家蔡树本表示,兴安是蒙古族,少年曾在内蒙古草原生活,血液里渗透着蒙古人对马的情感。“他的作品不仅是对马的描绘,更是对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考与理解。”
“在我这个年龄,想的时间其实比画的时间要多。在我十八岁以前学习绘画中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在五十岁以后反而解决了,有种无师自通的神奇感觉。可以说,这三十年来,我虽然几乎没有动笔画画,却一直受到文学的滋养,让我对绘画有了可能别人无法获得的感悟和提升。”兴安表示,现在重新回到艺术这条路上,也算是圆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这点对我很重要,进步就是动力,如果没有了进步的感觉和愿望,那将是艺术创作的停滞和终止。有人问我笔下的‘骷髅马’表现了什么,我无法回答,但我可以讲古人‘千金买骨’的故事,讲蒙古人对马的尊重,讲我对生死观的思考,还有权力与善良的关系。”
在谈到本次展览的主题“解域”时,兴安坦言:“不同文化和艺术相互之间的交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或许可以穿同样牌子的衣服,住同样构造的楼房,但文学和艺术是不能同一的,它必须要保持差异性,甚至异质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和艺术才会更多样,更丰富,也更有人性。”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