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4:新春走基层
~~~青岛高速交警开启“春运模式”护航出行安全
~~~一线市场监管人员别样“忙年”
~~~青岛东橡科技新材料项目一期稳定运转、二期开启试生产
~~~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带动农户在绿色生态下“共富”
增粮,就是攥住了“稳稳的幸福”
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带动农户在绿色生态下“共富”
  ■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内,王德生(右)与街道工作人员展示新上的设备。 邢志峰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内,连片的田地一眼望不到头,土壤松软潮湿,嫩绿的麦苗从土地里探出头来,构成了一幅无声却极具生命力的作物生长图景。

  临近春节,这本是乡村农耕生活一年到头来最清闲的日子,但田间的静谧却被一个忙碌的身影“抢占镜头”——只见他在田地间来回穿梭,一会蹲下查看铺设的管道,一会研究起手中的水泵,脚上一双运动鞋尽是泥泞。

  这个人是这片绿色增粮先行区建设的“主心骨”,蓝村街道壮武新村党委书记、主任,青岛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德生,这片万亩示范区的建设主体便是青岛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是青岛粮食产能提升的“答题思路”。自入围成为青岛首批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后,壮武新村这片土地便沸腾起来。“我们要达到主粮作物‘吨半粮’的要求,就要想方设法提升单产。”王德生说。

  在王德生看来,提升单产,要有一套系统打法。因此,他邀请了青岛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专家指导,围绕“土壤健康、植物营养、绿色防控”三大核心点,建成一整套绿色增产技术模式。一套模式下来,不但地力提升,示范区内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负增长”,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也控制在5%以下。

  “示范区成方连片,每到播种的时候,大型农机开进去,两天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如今,示范区内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100%。”规模化种植的万亩示范区,最适合农机“大展身手”。示范区添置了播前播后双镇压播种机、精量播种机、卫星平地机等先进农业机械,提高了播种环节质量,提升了亩穗数;添置了植保无人机和测绘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主攻”病虫害精准防治和低空飞行人工辅助授粉;烘干塔则节省了运送成本,成为玉米、小麦收获期的好帮手。经过一年的努力,2023年,核心区单产较往年提升20%-25%,超过“吨半粮”水平。

  王德生介绍,示范区创新了家庭农场方式,如今已“生长”出了12个家庭农场,农场主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承包,合作社为其提供统一的种苗、农资和收购服务。伴随着单产提升,农场主们的“腰包”空前“膨胀”。农场主刘义绪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经营的家庭农场规模为280亩,2023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王德生坦言,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每天与农田、农民打交道,他经常思考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只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出更多价值,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最终解决之道。”示范区所在的6个自然村成立了“共富公司”,立足示范区实际,打造产供销全链条农业生产新型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内农户实现绿色生态下的共富。

  青岛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不但为王德生提供了“集成发展”的思路,还带来了政策的“集成支持”。高标准农田、绿色高产高效、农机培训等政策纷纷向示范区倾斜,为其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这是示范区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如今,在青岛,各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正如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一般,在协同推进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方面跑出了加速度。这其中,有政策的支持,亦离不开示范区自身的努力——2023年秋收季,6.25万亩玉米绿色高产示范田平均亩单产达到747公斤,较一般大田平均增产2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联合下文,支持区(市)开展7个万亩绿色增粮示范区建设,对示范区内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亩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春走基层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会展
   第07版:青报公益
   第08版:琴岛
24小时巡防勤务,守护青岛“北大门”
严把质量关,守好节日“米袋子”“菜篮子”
“春节期间不放假,加班加点赶订单”
增粮,就是攥住了“稳稳的幸福”
青岛日报新春走基层04增粮,就是攥住了“稳稳的幸福” 2024-02-09 2 2024年0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