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8:琴岛
春节与风俗

  ◆ 王开生

  风俗往往跟着节令的脚步走。骨子里,我是亲近风俗的。这与我长期生活在老城区有关。老四方是岛城最早原住民的聚集地,五百年地域文化的丰厚积淀,民风民俗自成体系。

  汪曾祺在《谈谈风俗画》中讲,“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我从小关注风俗,只是因为它有趣,好玩儿。俗话说,“百俗看年节”。过年,是一年当中的重头戏。《说文解字》道,“年,谷熟也。”自进入腊月门开始,便踏响了过年的鼓点。

  腊月初八,家家要熬腊八粥、腌腊八蒜。小时候,想方设法凑齐八样原料,并非易事。腊八粥一般以粗粮为主,有大米、小米、麦仁、糯米、绿豆、红豆、花生和小枣等。暖呵呵地喝上一碗腊八粥,再加上一调羹红糖,是进入年关的第一个盼头。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一项重要的风俗是辞灶。要放鞭,但鞭炮的规格不能高过除夕。每年此时,家里老人就会念叨:“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灶台两侧照例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和灶王爷的年画。这天,依俗要吃糖瓜。青岛风俗讲,吃了小年糖瓜,一年不牙痛。糖瓜也是灶王爷的必备供品。为让灶王爷甜甜嘴,到玉皇大帝那儿汇报人间善恶时,说点好话,降福临门。

  小年一过,春节进入倒计时。岛上人家开始扫灰(除尘),收拾屋子、庭院,拆洗被褥,置办年货,添置新席,酱卤肉制品,蒸枣饽饽和卡花。“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大人孩子洗澡理发,添置新衣新鞋。

  “小孩小孩你别哭,给你买个小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这个童谣,老青岛的孩子耳熟能详。彩绘的泥老虎,头尾用泥巴捏成,身子用牛皮纸粘连,两头一挤,从嘴巴中的哨子发出“咕嘎咕嘎”的叫声,听着热闹喜庆。

  那时候,忙年要买生花生和生瓜子,自己用大铁锅炒。炒时须加上一点碎石子,防止煳锅底。瓜子炒熟,满屋飘香。采购糖果和点心,则要去街里中山路的青岛食品商店,那里的品种最全,人气也最旺。当时店里有位男售货员,忙而不乱,用手抓一把糖,正好一斤,误差极小,堪比全国劳模张秉贵的绝活!

  除夕贴春联和福字是技术活,大人会带上孩子一起贴,既为多个帮手,亦是民俗传承的现场演示。老城区的不少人家,还会在门楣上贴一排五颜六色的剪纸,称作“过门钱儿”,也叫“福贴”,迎风招展,看着格外喜庆。除夕下午,依俗当去亲人墓前,请故人的魂灵回家过年,并在家设牌位。家中正屋悬挂“柱子”,上书列祖列宗牌位,两侧的对联分别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桌上摆满供品,燃香三炷,庄重肃穆,颇有仪式感。

  傍晚时分,会燃放一挂小鞭,称作“接灶”。按民间说法,灶王爷在天庭圆满结束一周的工作汇报后,要请他回家过大年。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餐桌上除了鸡鸭之外,定要有蒸黄米年糕,寓意“年年高”。另须有整条带鳞的海鱼,寓意“年年有余”。鱼一般不吃完,称作“留有余(鱼)福”,皆为图个吉利。春节前,打冻菜凉粉、做猪皮冻、酱猪头等亦是老传统,成为惯例和盼头。年夜饭一般从傍晚七八点钟开始,一直延续至午夜。其间,家中女人们会抓紧时间调馅、和面、包饺子,大年初一吃的饺子,也要此时一起包出来。饺子会包上硬币和红枣,吃出了硬币,寓意财源兴旺;吃出了红枣,象征一年有甜头。除夕夜吃饺子,有辞旧迎新之意,取“岁更交子”之谐音。

  孩子们此刻兴奋地跑去院中,开始放小鞭了。电光鞭、二踢脚、花子令、甩炮仗和魔术弹等是他们的至爱。成挂的鞭舍不得一次放完,装在口袋里,一个个拆着单放。点燃后逐个抛向空中,听响。胆大的,拿住炮仗底部的小白圈,在手中燃放。演砸了,手掌会被炸得乌黑发麻。未响的炮仗也不浪费,从中间掰开,再架上一只炮仗,点燃后,既好看又听响。女孩一般玩的是“滴答纸儿”,只闪烁亮光,没危险。

  接近午夜12点,开始煮饺子、放大鞭,家里开始沸腾起来。小孩子瞪大眼睛盯着饺子碗,希望能吃出硬币或红枣来,讨个赏钱,经常为此撑破了肚皮。稍后,需到“柱子”前给列祖列宗磕头、给家中长辈拜年,说吉利话儿,收压岁钱。

  大年夜下饺子忌说“破了”,要讲“挣了”;打碎了家什,要赶紧说“岁岁平安”来化解。俗话讲,五更死了个驴,不好也说好。

  午夜伊始,穿上新衣新裤,提着灯笼,去“五服”内的亲戚家拜年。我家的灯笼,是木制的框,四面插上玻璃,中间放支红蜡烛。出门时,会在手中持一炷香,与“柱子”前的香同时点燃。外出拜年时,手中的香即将燃尽时,要马上回家,续上“柱子”前同步燃烧的香,确保家中香火不断。除夕夜,村里人家夜不闭户,一为守岁,二为接待走马灯似的拜年客人。

  拜年也会遇到尴尬事,在年龄比我小的长辈面前,任凭家长怎么教,就是叫不出口。譬如称某小孩为爷爷,称某小嫚为姑姑等。

  正月初一、初二,是重要的交际活动时间。人们四处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交流增进感情。初二夜里12点,会放鞭“送年”,也吃饺子,但饺子馅往往和年夜饭的有所区别。过年一般不吃牛肉馅的饺子,长辈说,老牛辛辛苦苦出了一年的力气,过年可不能杀它吃肉。这亦是先民对农耕牲畜最朴素的感情。

  老青岛人在正月初三早上送年的,亦为数不少。这与“过年早,送年晚”的讲究是吻合的。正月初三,是传统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父母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备好酒菜,隆重招待出嫁的闺女和姑爷。席设中午,依俗,天黑前闺女必须要出门返家。

  正月十五闹元宵,春节的庆祝活动随之进入高潮和尾声。余下的炮仗,这天要全部放完,多以放烟花为主。还有去祖茔送灯、全家团聚吃元宵、赏灯、猜灯谜等风俗。过去每至元宵节,老青岛的好多商家,都在店门前支个大滚筒制作元宵,亦为营造传统节日气氛。这天搭台唱戏的也不少,以柳腔、茂腔为主。踩高跷、划旱船、赶旱驴和扭秧歌等民俗活动亦多,走街串巷,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真正体现了一个“闹”字。

  元宵节一过,年,也就算过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
   第06版:新春走基层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琴岛
春节与风俗
新年的挂历
春节记事
兔年忆兔
一碗老般鱼
青岛日报琴岛08春节与风俗 2023-01-21 2 2023年01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