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不仅是社会长期关注的话题,更是子女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青岛近年来聚焦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努力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多样化水平。
8月3日,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青岛日报社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16期协商活动举行。协商活动中,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代表、企业家代表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为主题,共同探讨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之路。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本期协商活动由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承办。
“倾听与商量”协商活动坚持“容、融、通”协商理念,容纳各方意见建议,兼容各方思想观念,更好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融会贯通、融合力量、融合发展,畅通由上向下、由内向外的聚识通道,团结向未来,聚力走在前,营造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生动局面。
本期协商活动突出“现场办”特色,现场解决群众反映的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无法提供服务的问题,切实为民服务。市政协党组成员、市政协副主席李苏满出席活动。
●打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之间的壁垒,实现医疗人员共享,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流动到辖区养老服务站,提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助医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我市应积极支持职业院校申报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康养服务复合人才,为养老服务产业人才赋能。
●智慧养老首先要跨过“数字鸿沟”,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可以对老年人“数字反哺”,让老人对智能养老设备“会用”“敢用”“用得放心”。
做好“夕阳事业”
增加优质普惠服务供给
青岛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目前,我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4万人,老龄化率20.28%。8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1.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3%。
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我市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目前,我市已建成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6处、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0处、社区、村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500余处。
近期,青岛日报社微信公众号和观海新闻客户端启动了“我们身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征集活动。截至8月1日下午5时,有513名热心市民参与建议征集,其中446名市民认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但有115名市民认为目前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获得感较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尚未覆盖所有社区(村)。
“居家社区养老难以全覆盖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养老用房。”市政协委员、青岛佳家康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晓玲认为,按照我市现行政策,由街道或社区免费提供一定面积的房屋用于社区养老,但很多老旧小区没有配建养老用房,部分村改居社区虽然有公共用房,但大多已经出租,房租收益关系到居民分红,将其改为免费养老用房很难过居民们的“意见关”。
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青岛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春介绍,按照相关规划,我市力争在2024年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基本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今年,我市计划完善提升100处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新建、改扩建100处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重点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向社区(村)一级延伸。
在前期的网络征集中,有网友反映,王哥庄街道唯一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2020年挂牌,至今无法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市民政局对该问题立即落实整改。经调查,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因消防手续不完备、运营不规范等问题,已被列入了整改督查对象,后由于疫情原因迟迟没有正常运营。“今年,崂山区民政部门、王哥庄街道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已将浦里社区原社区办公楼改建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建设和内部装修改造已经完工,目前,正在采购配备服务设施,计划今年9月投入试运营。”王海春说。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和精神关爱服务等。在前期网络征集中,群众最为关注的是其中的助餐服务。政协委员们走访我市部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发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的餐食菜品单一、品种不适、不同区域套餐价格不一、餐补差异大等,都是百姓诟病之处。
王海春介绍,针对助餐服务存在的问题,市民政局起草了《青岛市老年人助餐服务推广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政策,其中规定,我市户籍70周岁以上老年人到助餐服务机构就餐,我市将按照统一标准补贴助餐服务机构。此外,我市还新制定了助餐服务机构一次性建设奖补和公益性岗位支持两项支持政策。
助医是老年人的刚需,也是网友关注的焦点。随着年龄增大和身体机能下降,很多老人都患有慢性病,“老有所医”需求愈发迫切。“我市是全国最早开展医养结合的城市,但医疗资源难以下沉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市政协委员、青岛瑞思德生物医学集团董事长陈梦梦在调研中发现。
李晓玲介绍,从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医护人员紧缺,人力成本较高,助医服务只能优先保障重度失能失智老人。轻度失能老人和健康老人享受医生上门服务付费80元起步。李晓玲建议,打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之间的壁垒,实现医疗服务人员共享,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流动到周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坐诊,提高助医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市政协委员、上意源投资咨询(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正宾建议,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要重视和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培训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疏导技能。
激活“朝阳产业”
激发服务机构内生动力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夕阳”事业,更是“朝阳”产业。如何让“夕阳事业”激活“朝阳产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惠及我市200多万老年人的民生大计。
今年7月,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代表和政府相关机构负责人前往市北区和即墨区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政协委员们发现,我市居家社区养老产业“前景好,政策热,市场冷,盈利难”,市场前景未来可期,但大部分养老机构尚未建立成熟的盈利模式。
青岛万林集团董事长李言涛认为,我市居家社区养老产业仍然处于播种期,尚未到收获的季节。他建议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多种经营,反哺居家养老业务,打造口碑和品牌,赢得未来的市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不能仅靠政府‘输血’,应提高‘造血’能力。”市政协委员、大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薛铮建议,服务机构应精分服务对象,走进中高档小区,以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高标准、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寻找更多的盈利点。
王海春说,近年来,我市加大公共资源、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免费提供房屋设施、等级评定奖补、运营补贴等政策,尽可能降低运营机构的成本。今年,市财政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领域投入资金预算达到1.09亿元,通过财政资金的积极投入和杠杆作用,推动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人才培养必须先行。人才缺乏是制约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又一瓶颈。最近,本报记者走进市南区圣德夕阳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体验养老护理员的日常工作。记者发现养老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缺乏“年轻血液”。
李晓玲介绍,为解决养老护理员不足的问题,我市很多养老服务机构都开办了养老护理培训学校,但企业的力量毕竟有限,培训的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质量参差不齐,尚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更无
法跟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脚步。
“培养高技能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需要未雨绸缪。”薛铮建议,我市应积极支持职业院校申报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设置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基础医学、护理常识、老年人沟通技巧以及涉老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等课程,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能高超的康养服务技能人才,为养老服务产业人才赋能。我市相关部门应广泛组织康养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护理人才的收入与待遇,为专业人才提供岗位补贴,帮助、鼓励更多普通劳动者和年轻人从事康养服务。
“我市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对3000余名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以及养老护理员开展技能培训。”王海春说,不仅如此,我市已经制定出台养老护理员一次性入职补贴、岗位津贴以及岗位综合补贴。市民政局积极与人社部门沟通,抓紧研究制定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通道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陈梦梦建议发挥养老时间银行的作用,让志愿服务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力补充。我市2020年出台了养老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该项目已在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内展开。市民的服务时长会被记录在时间银行账户中,年老后凭借“储蓄时长”可兑换相同单位的养老服务。“我市‘时间银行’的服务时长难以通存通兑,且缺乏激励机制,很多年轻人没有意愿为二三十年后储存养老服务时间。”陈梦梦说。
薛铮建议,我市借鉴上海和江苏的相关经验,通过法制化手段,及时推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的专项地方法规。“近期,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同时设立了‘时间银行’专项基金,志愿者离开南京时可将储蓄的服务时长折现或转赠给亲属,让他们享受到互助养老的便利。”薛铮说,南京还与高校合作,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学分管理。南京还会定期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星级志愿者在申请积分落户时可加分。
青岛维普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峰介绍,老年人缺乏养老服务消费意识也是限制居家社区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居家社区养老开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的地区。青岛市政协委员、香港选举委员会选委、香港博爱医院主席林群调研香港居家社区养老产业后介绍,香港在养老方面的资金不仅来自政府的拨款,慈善机构的筹募、私人企业的捐助都是居家社区养老产业的强大后盾,成熟的保障体系值得借鉴。
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澳门工商联会副理事长林素妹介绍,澳门社会团体在当地成立了多家耆康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起居照顾及“平安通”24小时一键呼援服务。她建议青岛的社会组织和慈善团体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更多支持。
跨越数字鸿沟
应用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养老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智慧养老是必行之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为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养老服务效率、拓展服务业务指明了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路径。
健康管理、紧急救助、远程照护、居家安全监测、防走失定位……智慧养老模式利用有限资源精准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为我市擘画出养老新图景。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原国家卫生部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高级专家顾问马尚斌通过远程连线参与节目讨论。他建议,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居家社区养老管理、服务、培训一体化闭环运作机制,实现评估、诊断、达成服务目标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李晓玲介绍,近年来,我市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投入资金或引进或独立研发自己的智慧居家养老数据平台,但养老服务数据不能互联互通,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薛铮建议,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依托青岛市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研发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不仅能够大大节省研发费用,保障数据安全,还可以实现全市养老数据的智慧化统计,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智能设备研发企业瞄准了养老领域,智能防抖仪、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系统等设备层出不穷,但研发容易落地难,设备不连通、更新换代快、不好用、不会用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智慧养老设施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和没有感情的代码,智能养老设施的研发和引进必须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要。”陈梦梦说,智慧养老首先要跨过“数字鸿沟”,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可以对老年人“数字反哺”,让老人对智能养老设备“会用”“敢用”“用得放心”。
王海春介绍,我市积极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数字化建设,通过青岛市养老服务综合信息监管运营平台、养老服务机构智慧消防系统、青岛养老地图微信小程序等为居家社区养老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今年,我市正在建设空巢独居老人智慧监护平台,通过水电气等数据模式对空巢独居老人的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
我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快速上升期。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社会互助共济,大力培育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街道镇级服务中心和社区村级服务站点,大力提升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在2025年之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家庭养老床位达到2万张,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产业夯实基础。
本版摄影 赵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