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抓住首批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国老龄工作联系点等先行先试机遇,率先启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精心打造“幸福威海·康养福地”特色品牌,构建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把握关键点
打造“老年友好”先行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全龄友好城市总体目标,扎实履行老龄工作联系点工作职责,高水平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坚持“体系化”高位推动。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牵头落实,34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建立权责明晰、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坚持“集成化”系统推进。通过推进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要素支持、业态模式、适老环境5项创新举措,健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产业发展4大工作体系,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6方面标志性成果。坚持“闭环式”激励督导。将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更多为老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范围,制定年度工作清单。
找准突破点
打造“蓝色康养”目的地
以国家医养结合、居家和社区养老“双试点城市”为契机,突出威海地域特色,紧扣“精致城市”建设目标,统筹整合部门资源,为养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强化项目支撑。建立银发经济重点项目库,储备总投资44.5亿元的康养服务、药品食品等5大类27个项目。大力发展旅居养老模式,开发康养休闲、激情岁月等30余条康养旅游线路。促进医养融合。推进养老机构与周边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常态化开展医疗巡诊和双向转诊,医养结合签约率达到100%。提升公共服务。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居,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结合起来,为老旧小区安装电梯197部,建成口袋公园254处,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设施率达到100%。人文环境更加普惠可及,全市图书馆、城市书房、体育场等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对老年人免费,刘公岛、海螺湾等17处景区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友善,推进孝亲敬老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塑造创新点
打造“共建老龄”大格局
按照省厅确定的“统分结合”老龄工作思路,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情、家庭有爱”为总架构,深度挖掘各部门为老政策资源,探索建立“一台账四清单”工作机制,推进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用好老年大学教育资源。打造“1所市校+6所分校+N个教育点”的老年教育体系,有效缓解农村老人“求学难”问题。用好“志愿威海”服务平台资源。搭建“银龄助威行动”志愿服务平台,采取志愿服务与个人信用“海贝分”挂钩的模式,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互助行动、公益活动等方式获取信用积分。用好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出台推进老年阅读工作方案。用好养老金融资源。出台“蓝色康养·幸福银龄”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创新金融惠老服务产品,拓展金融助力渠道,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用好社会慈善资源,开展白内障老年人“光明行动”,在全社会形成爱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