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母亲的嫁妆,一个是妻子的嫁妆,这两面穿衣镜最久的已经留存89年了,比我的年龄都大。”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退休教授、86岁的任先秋,看到本报征集老物件的消息后,拨打本报热线电话,表达了希望将家中珍藏多年的两面穿衣镜捐赠给青岛市档案馆的意愿。
2024年12月31日,记者走进任先秋的家中,聆听老教授讲述穿衣镜背后的温情故事。
1 母亲的嫁妆:记录生活坚韧
任先秋是山东莱州人。他的父母于1935年结婚,“母亲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结婚的时候,姥姥姥爷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中就包括这面穿衣镜。”任先秋指着木质边框穿衣镜说,这面穿衣镜长1.04米,宽0.74米,镜框上贴有两个红喜帖,至今仍有淡淡的印记。母亲一直将这面镜子挂在屋里,每天清晨,她都会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镜子更是擦得铮明瓦亮。在镜子前梳洗打扮后,母亲才会走出家门,开始一天的劳作。
任先秋的父亲曾是村里的教师,后来参加革命,南下参战,不幸在战场上牺牲,再也没能回家。父亲去世时,任先秋还在上小学,母亲独自将他和弟弟拉扯大。尽管生活艰辛,但母亲始终注重对他们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父亲去世时,也嘱咐母亲,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供我们兄弟俩上学。”任先秋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和弟弟刻苦学习,每个学期都能拿到一等奖学金,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2 妻子的嫁妆:续写家庭温馨
1965年,任先秋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在等待分配期间,他在老家莱州与女友孙英信举办了婚礼。
孙英信是隔壁村的学校教师,两人经媒人介绍相识,因志趣相投,很快便结为夫妻。“当时,村里刚刚取消了用花轿接新娘的习俗,我是骑着自行车把妻子接过来的。”任先秋说,接亲时,孙英信的嫁妆中也有这么一面穿衣镜。镜子长0.99米,宽0.68米,镜面上印有“互敬互爱”的字样,还装饰着几朵牡丹和几面小彩旗。任先秋说,与母亲的穿衣镜相比,妻子的这面镜子更加精美。
婚后两个月左右,任先秋便被分配到了位于青岛市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此,他和妻子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两地分居生活。“虽然相隔两地,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但我们俩的感情很好,经常通过书信往来。”任先秋告诉记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所要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他才把母亲、妻子和孩子们陆续接到青岛,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3 镜中情长 思念无限
“这两面穿衣镜就是从老家带过来的,母亲和妻子都没舍得扔,一直保留到现在。它们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时光,也记录了我和妻子相濡以沫、互敬互爱的美好岁月。”任先秋动情地说道。
岁月无情,母亲在91岁时去世,妻子也于3年前离世。“我现在成了空巢老人,很怀念母亲和妻子在身边的日子。”任先秋感慨道。每当看到这两面穿衣镜,他都会回想起与母亲和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为了将这份爱与记忆传递给更多人,他决定将这两面穿衣镜捐赠给青岛市档案馆长久留存。 记者 尚美玉
“时光印记”
老物件征集持续进行中
本报与青岛市档案馆面向广大读者广泛征集能够深刻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人民生活改善等各个方面历程的老物件。瓷瓶、茶壶、布票、搪瓷缸、马灯、老挂钟……如果您家珍藏着能够重温时代记忆的老物件,欢迎您跟我们联系。征集热线:(0532)66988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