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江津区夏坝镇青江社区五岔路口,有一处“五岔民俗博物馆”。旁人看来它和周边的建筑毫无二致,走进去却是另一番天地——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也没有价值连城的珍宝,这里的3.5万件藏品无不透露着“馆长”皮天然对民俗文化的深情与执着。
从一个石缸到3.5万件藏品
1987年,从农技中专毕业的皮天然,成为了珞璜镇农技站的一名工作人员。
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越来越多新事物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原本家中不可或缺的老物件逐渐闲置,进而慢慢被人遗忘,成为许多人眼中的“破烂”。
皮天然一直对祖辈、父辈的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敬意,这份好奇心也驱使着他每次下村看到那些没有见过的老物件,甚至是旁人口中的“破烂”,就会在工作间隙问这问那,直到搞清楚为止。
1989年的某一天,皮天然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见到一只老旧石缸。“它仿佛蕴藏着岁月的秘密”,数十年后的现在,皮天然还记得当年的“感觉”。他略显“冲动”地向主人买下这只石缸,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它带回家,从此踏上了收集老物件之路。
陶瓷、木雕、农具……只要他有“感觉”的东西,他都会想办法收集起来。2019年,他购置了几户沿街门面,将库房中的藏品分类陈列,也就有了今天的民俗博物馆。
从一个人的梦到一个镇的事业
“五岔民俗博物馆”2021年正式挂牌,皮天然亲自打扫场馆、整理藏品、接待游客。他从未收取门票,也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做过任何宣传。然而,凭着游客们的自发宣传,这里逐渐为人所知,每年有数千人前来参观。
随着名气打开,皮天然手中一些有价值的老物件只需转手就可获利颇丰,也多次有圈内的“藏友”慕名前来洽谈。他收藏的一对木质紫檀宫灯,甚至有人开出了十万元的高价,但他却始终不愿出手,“但当金钱和它们挂钩时,就失去了存续乡愁的意义。”
58岁的皮天然计划收藏、布展、讲解到80岁,通过这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带着历史余温的老物件,展现川渝地区的民俗文化,拾回消失记忆。 解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