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于济,是青岛市第一所教育体制改革试验中学“青岛志成实验中学”首任校长。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育人为先,把德育教育放在教育的全阶段”。如今,已退休多年的他希望将自己这段特殊的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近日,他撰写的回忆录《人生无悔》初稿已完成,书中不仅回顾了他个人的成长、工作经历及感悟,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教育的点点滴滴。
受命担任校长,开启改革之路
1968年,于济在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莒县二中任教,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1973年,于济被调到青岛崂山一中(现青岛五十八中)任教,回到了青岛老家。1997年,青岛三十七中被市教育局确定为青岛市第一所教育体制改革试验中学,更名为青岛志成实验中学,于济担任首任校长。“当时教育局领导告诉我,因为我对加强薄弱学校有一定经验,而且之前在教研室工作多年,了解全市教师队伍情况。”于济说,“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学校国有、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等政策,让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于济深知,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在接受任命后,他立即与同事前往长春学习改制学校的经验,回来后起草了《三十七中改制实验报告》。从6月底开始筹建,到9月1日开学,于济仅用了53天的时间,就带领团队完成了校舍改善、校领导班子组建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开学准备工作。
“原计划只招4个初一班,但后来要求入高中的学生也不少。”于济说。经过教育局的批准,学校又增招了4个高一班,一个初、高中都有的全日制中学的格局就在当年9月1日正式形成。于济带领全校师生,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办学第二年,初中招生就出现一位难求的局面,办学第六年,高考160余人中有110多人达到高校录取线,成为青岛市热点名校。
投身教育事业,家庭成遗憾
“我自认为是一名合格的校长,但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于济在谈及自己的家庭时,语气中充满了愧疚。
1998年刚建校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了教育学生全心投入学习,于济晚饭后在学校食堂召开了高一学生大会。然而,那天晚上正好赶上他的女儿在市立医院生孩子,妻子打电话来说女儿难产,一家人正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于济听到消息后虽然也着急,但还是选择了留在学校,继续开会。“我不能放下几百名学生,所以也没赶去医院。”于济说。为此,女儿一直埋怨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因为工作而忽略家庭。1974年,在崂山一中工作期间,妻子生孩子时,他也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去医院陪同,是妻子独自生下了他们的儿子。
拼命工作使得于济的身体严重透支,他患上了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那时工作忙,没时间去医院看病拿药,只能委托司机去医院取药。”于济说,直到2001年底,在带队去青岛58中参观学习返校途中,他突然感觉腿很沉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肾病,身体彻底垮了,只能退居二线。
出书记录过往,传承教育信念
“我今年78岁,再过几年就80岁了,学生们在跟我聊天的过程中,都希望我把过去的经历写下来。”于济说。在学生们的鼓励下,他着手回忆录的创作。
“在报纸上看到编辑部可以协助出书的消息,就赶紧给你们打电话联系。”于济说。如果给回忆录取个名字,他想用“人生无悔”四个字来概括。“我是受抗美援朝特级英模朱彦夫的专题小说《极限人生》的启发。”于济表示,他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因为过去的经历全部装在脑海里,印象深刻,所以写起来并不费劲。于济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与学生、同事之间的感人故事。“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于济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教育的艰辛与荣耀,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教育事业。
“如果我走了,不留下点东西,有点遗憾。”于济说。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人生智慧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 尚美玉
链接
为您“出书”我们更专业更实惠
每一位老年朋友心中都藏着丰富的故事与深厚的情感,无论是珍贵的回忆录、精美的书画集,还是文学班内的精彩作品合集,都是时间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
为减轻广大中老年读者的经济负担,让出书梦想触手可及,本报特别推出优惠价格:凡由本报编辑部协助制作的书籍,起价仅需3500元,具体定价将根据每本书的内容、篇幅及设计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除了资金支持,我们还将在文稿整理、编辑校对、设计排版、印刷出品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无论是初稿的润色提升,还是最终成品的精美呈现,我们都将倾注心血,确保每一本书都能成为老年人心血的结晶,留下不朽的记忆。
如果您热爱文学,渴望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如果您想为家人、为社会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字史料;或者您所在的文学、绘画、摄影等兴趣班有出版内刊、合集的需求,请抓紧时间拨打本报编辑部热线电话(0532)66988698。让我们携手,用文字书写岁月,用书籍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