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一位文化不高的农村老妇人,或许应该是忙于家务、悠然坐在马扎上享受阳光的形象。然而,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东大庄寺村80岁的村民丁逊兰,却忙活着写作出书、组织文艺会演、筹建乡愁博物馆。
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为何对读书写作充满热情,又为何如此热衷推广乡村文化?
“我梦想将大庄寺村打造成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通过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让每个人都能珍藏那份难以忘怀的乡愁。这既是我的梦想,也是我肩负的责任。”丁逊兰身着一件黑色衬衣,外罩红色羊毛衫,下配牛仔裤与运动鞋,1米64的个头,完全看不出是一位80岁的农村老妇。“我们的村庄真的很美,有花有树有河,我正打算再出一本书,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我的家乡。”一见记者,丁逊兰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的故乡。
奋斗前半生:
从赤脚医生到万元户
丁逊兰自幼酷爱学习,尽管家境贫寒,但父母始终支持她的学业。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同学们纷纷辍学,而丁逊兰虽也饱受饥饿之苦,却从未动过放弃学业的念头。1959年高小毕业后,她考入了农业中学,直至1960年学校停办,她才被迫中断学业,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受家庭影响,她自学医术,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并因工作出色,被评为女赤脚医生先进代表。
“33岁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兰州。”丁逊兰回忆道,1977年,她随丈夫迁居兰州。凭借医术,她在当地街道卫生室工作,后来转行做了商店采购员。丁逊兰自小便有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头。改革开放后,她敏锐地抓住商机,下海经商。她走遍温州、杭州、福建、北京、上海等地,仅用三年时间,便跻身当时首批万元户的行列。
潇洒后半生:
全身心投入所爱
如同鸟儿渴望归巢,当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后,51岁的丁逊兰毅然决定回归故土,回到她魂牵梦绕的东大庄寺村。
“回到家乡,我全心全意做自己喜欢的事。”丁逊兰说,她与弟弟一同购置锣鼓,组建了村里的第一支文艺团队。丁逊兰的归来,让村庄焕发了新的活力。
为提升艺术素养,丁逊兰在开发区购房,入读老年大学,加入老干部民乐队。在那里,她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邂逅了第二任丈夫。“他老伴去世很多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自己居住。他曾是教师,擅长二胡,精通音乐,还是剧团的团长,风度翩翩。”丁逊兰笑道,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又组建了“飞宇小剧团”和五老红歌演唱队,四处巡演。他们的演出深受欢迎,每到一处都人声鼎沸。
“我不信教,不吃保健品,不打牌,唯独热爱文艺。拉二胡、练书法、写作、画画,回乡后的这些年,我的生活充实多彩,惬意自在。”丁逊兰笑言。
文艺之路:
以笔为媒,留住乡愁
丁逊兰对家乡的深情不仅体现在文艺活动中,更渗透在她的文字里。在兰州时,她便常怀念家乡,写下多篇关于家乡的散文。后来,她将这些散文结集出版,名为《乡村记忆》
回到青岛后,丁逊兰又创作了许多关于家乡的文章。她希望能将这些作品整合再版,用文字定格家乡的美好,留住那份乡愁。
“我深爱我的家乡,在城里时便想念那口地道的农家饭。回到村里,磨豆腐、做煎饼,感觉无比踏实。我想把家乡的美展现给更多人。”出版书籍记录家乡风貌,组织文艺团队丰富村民生活,建设乡愁博物馆展示村庄历史与文化……丁逊兰说,她愿将大庄寺打造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让村民们在此安居乐业,享受幸福时光。记者 尚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