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文艺评论
~~~——评瑛子小说《江河有声》
~~~——读《翻译的危险》有感
~~~
历史的紧要处其实也就那么几步
——读《翻译的危险》有感

  陆安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脑海中一直盘桓着一个问题:在中国近代史的大幕徐徐拉开之际,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刚刚踏上中土大地之际,语言障碍如何克服?什么人最早充当了翻译的角色?这些流利地操着中文和外语、游刃有余的翻译,究竟是洋人还是华人?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诸如此类的细节,素来不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所重视,而这,绝非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或许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与走势。这个悬疑久已的问号,最近,终于拉直了,变成了一个叹号!

  2024年7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推出了英国牛津大学沈艾娣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妍杰译《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以下简称《翻译的危险》),独辟蹊径,为东西方在那个渐行渐远年代的碰撞,提供了一个“翻译”视角的诠释。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读罢此书,不仅可以一窥历史的本相,更可以掩卷沉思、一声长叹,“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至理名言,随即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在既往的传统叙事框架中,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费尽周折,在承德避暑山庄终于见到了时年83岁的乾隆皇帝,这位大清皇帝,对这个“夷人”不肯屈就中华礼仪之下,尤其不肯如中国一众言必称“奴才”的文武百官一样行三拜九叩之大礼极为不悦,在复其书中掷出了一段非常轻蔑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断然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在中国派驻代表、开放通商口岸等要求。

  1793年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那个圆顶大帐篷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沈艾娣的新作《翻译的危险》提供了答案。

  那一天在场的,除了乾隆帝及其子也就是后来继承大统的嘉庆帝、亲信臣僚和珅、福康安等外,还有前来觐见的英国使团成员四人,即英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及其年仅12岁的小儿子小斯当东、专职翻译李自标。在乾隆帝面前,到底是单腿下跪还是双膝跪地的马戛尔尼,因为穿了一身巴斯骑士团的长袍遮掩住了下半身,而无法为外人所确定,以至于一直到今天都成了学术界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他在现场讲的竟然不是英语,而是意大利语,这很匪夷所思。原来,这是将就使团配备的那个翻译李自标。李自标会讲流利的意大利语、拉丁语和汉语,是被副使斯当东一眼看中、招募进使团的,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估计,当天,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了!这个跪在马戛尔尼身后、身着英式服饰、戴有粉状假发、自称姓“梅”却长着一副中国人面孔的专职翻译,一定令中国的君臣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究竟是何许人也呢?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现场另一个意外,发生在副使之子小斯当东身上。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家伙,竟然在前来中国的漫长的旅途之中,跟着李自标学会了简单的中文,不仅会写而且还会说,这项“绝技”,在筹备觐见大典的过程中,为和珅知悉。素来善于察言观色、以讨好谄媚为能事的和珅,当乾隆帝问及英人中还有无能讲汉语者时,遂不失时机地将这个秘密当场公之于众了,引起一阵啧啧称奇的赞叹,乾隆帝惊愕不已,当场解下随身佩戴的一个黄锻荷包,赏赐给了这个聪明伶俐的英国小男孩。

  在沈艾娣笔下,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的人生履迹,颇耐人寻味。原来,李自标出生在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凉州(武威)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小斯当东则出生在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的古城戈尔韦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前者在13岁时就被送到了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所神学院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及语言十分熟稔,后者在3岁时就开始学习拉丁语,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当他俩同时出现在乾隆帝面前时,着实令人惊讶。

  不过,那个时代的翻译,充满了凶险,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翻译,动辄被“此方”视为“彼方”的代言人,稍有不慎、一言不合即有可能身首异处。

  李自标尽量不一一对应地简单翻译,而是用足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积淀,采取创造性的“意译”的方式,规避针锋相对的尴尬。当然,这里面有代表英国官方立场的考量,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小九九”与“小算盘”,譬如,马戛尔尼原本只是提出了六条要求,而李自标却“夹带私货”硬生生地加上了“第七条”,即要求清朝对中国的天主教徒更加宽容的条款,当然无一例外均被乾隆帝所拒绝。跟随英国使团回国途经澳门时,李自标当机立断不再远行异国他乡,而是辗转迁入中国内地,隐匿在山西等地传教,寂寥终老。

  小斯当东回国时,随从中增加了“中国男孩”阿辉的身影,这是老斯当东煞费苦心为了儿子早日成为“中国通”而专门聘请的汉语陪读,在一个刻意营造且相对浓郁的中文学习环境之中,小斯当东的汉语能力与日俱增,后来又回到中国,充当东印度公司的翻译,但在另一个使团——阿美士德使团来华时,他充当专职翻译,被人告发到了新上台的嘉庆帝那儿,嘉庆帝下旨欲将其拿下且准备充军发配到新疆,吓得他屁滚尿流逃回英国,参政议政,当了议员,在议会审议出兵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他投下了颇有争议的一张赞同票,缘何如此,唯有其内心自知。熟悉中国文化与语言的“中国通”,未必会站在中国一边,这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陆安,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发布
   第A04版:今日看点
   第A05版:青岛面孔
   第A06版:都市圈
   第A07版:都市圈
   第A08版:短新闻
   第A09版:周末
   第A10版:美食
   第A11版:文艺评论
   第A12版:视角
密密匝匝的现实之针
历史的紧要处其实也就那么几步
扫一扫
青岛早报文艺评论A11历史的紧要处其实也就那么几步 2024-12-21 2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