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4:我们的节日·清明
~~~​岛城“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用细心服务让逝者亲属感受到爱意和温暖
生命终点站的“摆渡人”
​岛城“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用细心服务让逝者亲属感受到爱意和温暖
集体共祭活动。
团队合影。

  清明节是人们祭扫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多年来,从“入土为安”到海葬、节地生态葬,青岛殡葬改革的成效越来越明显,殡葬观念上的移风易俗也悄然生根。在青岛,有这样一支青年团队,他们眷恋青山、碧海、蓝天,为了诠释陆地生态文明安葬“花草相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为了传递海洋生态文明安葬“向海而生”的生命真谛,为了推广集体生态文明共祭“鲜花追思”的绿色环保理念,始终默默耕耘在殡葬工作一线。他们就是成立于2016年8月的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

  尊重逝者用心服务

  青岛市深入推行殡葬改革,深化惠民之“殡”,推广生态之“葬”,倡树文明之“祭”。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的西山是陆地生态葬区,为了满足丧属希望亲人“入土为安”的心理诉求,以不留碑、不留名、不留骨灰的节地方式,将逝者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坛,伴随着花瓣、泥土一起葬于树木之下、花丛之内、草坪之中,回归自然。在这片园区里,自2018年12月1日起,“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陆地生态安葬了2250名逝者,是继1991年青岛开展海葬活动以来,青岛节地生态安葬的又一个里程碑,影响深远。

  “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负责人钟星龙告诉记者,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共有7人,成立于2016年8月,负责青岛市陆地生态葬、海葬和集体生态文明共祭活动。“‘入土为安’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殡葬传统,起初推行节地生态葬时,许多老百姓不理解。”钟星龙回忆,面对不小的阻力,团队想尽办法积极引导,帮助越来越多的逝者家属深入了解节地生态安葬服务的宗旨。坚持殡葬公益属性,以惠民便民利民为原则,减轻群众治丧负担,是青岛市殡葬改革的重要导向。节地生态葬不仅为子孙后代节约了土地,还以低收费标准达到惠及百姓的目的,仅收取管理费和成本费,还另有政策补贴。生态安葬强调遗体处置无害化、骨灰安置生态化、服务环境园林化、祭扫行为文明化。如今的陆地生态葬区里,一排排绿树生机勃勃,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一个个墓位隐匿于绿树鲜花之中。“百年之后,如果我能在这里回归自然,也算遂了心愿了。”有意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市民陈阿姨说。

  “正是在工作中,我们学会了更加尊重生命,理解了殡葬无小事、事死如事生的重要意义。”钟星龙坦言,“逝者家属选择陆地生态安葬时,我们会把逝者的骨灰转移到可降解骨灰盒中。做这项工作需要用漏斗,因为漏斗是循环使用的,过滤骨灰后难免有残留。虽然逝者亲属看不到我们做这项工作,但我们每次都会用小刷子把剩余骨灰全部清扫下来,尽量保证骨灰的完整。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0多年探索海葬方式

  节约每一分沃土,化作海泥向海生。自1991年青岛市组织首次海葬至2023年底,“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及其前辈们共海葬1499批次29453名逝者,节约土地100余亩。

  为了感召更多生长于胶州湾畔的“恋海”市民选择海葬,进一步提升海葬服务水平,“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将服务常态化。通过团队的精心运作,青岛海葬改变了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大规模活动的频率,实现了小规模、人性化、常态化,便于应急把控和精细服务。

  2018年3月,居住在市南区的王阿姨向“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求助。王阿姨已经74岁,行动不便,身边没有任何亲戚,她希望团队能提供海葬代撒服务,“想为亲人海葬,首先是因为我和老伴的身体原因,无法为亲人祭扫。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海葬更加环保,更加干净、自由。”由于海葬的特殊性,当时团队尚未开办该项业务,团队研究后决定特事特办。2018年7月,钟星龙带着一名队员亲自登门,为王阿姨的4位亲人办理了海葬代撒手续。王阿姨拉着钟星龙的手说,她和老伴商量好了,决定百年后也选择海葬。

  “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我们也始终坚持细心服务。”钟星龙告诉记者,海葬的殡葬用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现在使用的海葬骨灰坛和骨灰入海方式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是海葬人20多年来不断摸索研究出来的。“经过多次改进和研讨,专门让厂家研制出了可以拴绳的带孔骨灰坛,这样逝者亲属就能亲手把亲人的骨灰放入大海了。同时,我们会引导逝者亲属分散在船舷边,这样每个骨灰坛入海后会隔开一定距离,方便家属撒鲜花和凭吊。我们率先采用这种方式后,其他兄弟省市也纷纷效仿,推广开来。”钟星龙说,任何工作都要精益求精,更何况是护航人生“最后一站”,更要处处为群众着想。团队成员在工作时都希望能传播更多的爱意、温暖和耐心。“百善孝为先,祭而丰不如养之厚”,通过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在青岛,厚养薄葬观念已深入人心。

  6年开展348场共祭活动

  以文明方式追思先辈,以绿色方式祭奠逝者,用实际行动让清明更“清明”。记者了解到,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在禁止露天焚烧之前,每逢传统祭扫节日,馆区内纸灰飞扬、烟雾缭绕,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团队于2018年清明节期间,尝试推出免费集体生态文明共祭活动,与“鲜花换烧纸”活动双管齐下,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选择现代文明祭扫新风尚。自2018年清明节至今,团队开展共祭活动348场次,共祭追思逝者16802名,吸引67000余名逝者家属参与活动。

  集体共祭活动现场庄严肃静,人们手捧鲜花,通过既绿色文明又有仪式感的祭扫方式传达对逝者的思念。几天前,参加集体共祭活动的市民王女士说:“我了解到可以通过集体共祭的方式进行清明祭扫,立即报名参加了。我觉得对逝去亲人的最好缅怀,不是烧纸点香,而是用心沉淀下来怀念先人、思考生命。集体共祭仪式简朴又不失庄重,既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也寄托了哀思。”钟星龙告诉记者,每次共祭活动前团队都要连续忙碌半个月,到了活动当天更是一连几个小时不能休息,司仪嗓子喊哑了,襄仪腿脚站麻了,仍坚持主持活动。有一次,在两场共祭活动的间隙,一位阿姨递给团队工作人员两盒西瓜霜润喉片,她动情地说:“集体共祭的形式很好。看到你们一场接一场地为大家服务,我内心非常感动。一上午辛苦你们了,我刚才去药店给你们买了两盒润喉片,快收下吧!”没等大家推辞,阿姨就转身消失在人群中。

  “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更加坚信文明祭扫之路并非崎岖难走,而是值得坚守、付出。”钟星龙说。为了营造青岛青山碧海白云蓝天的良好生态环境,“山海天之恋”生态安葬青年团队将继续在对山海天的眷恋中,坚守为民服务初心,牢记生态安葬使命,为青岛市殡葬行业生态文明建设谱写崭新篇章。

  / 新闻延伸 /

  期盼更多理解

  “干我们这一行,经常会遭到误解。”钟星龙直言,每次在网络上看到对殡葬行业从业者的非议,心里就会五味杂陈。他说,年轻的团队成员们用爱心守候在人生的终点站,始终尽职尽责,不敢懈怠。“殡葬行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收费标准,别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不抱怨,也不后悔。”在钟星龙看来,殡葬工作是特殊而重要的职业,再苦再累再有偏见,也要有人去做。他说,正是因为见过太多的酸甜苦辣,大家才更明白生之不易,也希望更多人能够理解他们,“无惧风雨,虽苦犹甘。”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实习生 吴涵

  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划重点
   第A03版:我们的节日·清明
   第A04版:我们的节日·清明
   第A05版:我们的节日·清明
   第A06版:我们的节日·清明
   第A07版:加快城市更新建设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第A08版:青岛面孔
   第A09版:都市圈
   第A10版:都市圈
   第A11版:身边事
   第A12版:文娱
   第A13版:教育
   第A14版:绿地
   第A15版:体育风
   第A16版:观赛台
生命终点站的“摆渡人”
青岛早报我们的节日·清明A04生命终点站的“摆渡人” 2024-04-03 2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