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多
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原创非遗舞蹈作品《我有一头小毛驴》以孩子的视角表现了当代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追寻,幻梦般的情境,寄托了儿童对记忆中童真童趣的向往。这是一次奇幻的“梦境遨游”,通过小女孩对拥有一头小毛驴的天真渴望,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趣味的无限怀念。
舞蹈大胆融入吕剧经典剧目《孙斗跑驴》的表现元素,独到之处在于将当地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用颇有张力的动作编排成舞蹈语言,通过骑驴人与赶驴人的跳跃、追逐、嬉闹来抒发表达感情。动作活泼奔放、诙谐风趣,在抑扬顿挫的音乐声中,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对我省民间戏曲、节庆、社火文化的现代化挖掘,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齐鲁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取地方文化之精华,展时代之风韵,是当今儿童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追求。齐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拓展舞蹈作品的广度,其历史性亦可深化舞蹈作品的内涵,使儿童舞蹈更加鲜明生动、形式多样、别具特色。
把生活习俗形态通过较为理性的思维逻辑呈出来,把非遗舞蹈的 “味”与“道”学回来,再转化成少儿理解的记忆融入自己的身心,传承非遗舞蹈的生命力,是这部作品的意义和难度所在。老师们在创作过程中,采撷《孙斗跑驴》的特色动作,大胆创新,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的基础上,把民间小调融入骑驴、赶驴人的动作、表情中,形成了符合少儿舞蹈“跑驴”的基本动律,将创作出发点凝聚在文化内涵上,达到了非遗舞蹈传承的目的。
儿童舞蹈素材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舞蹈材料的提纯、美化、夸张,以进入艺术视听觉的模式,体现编导与小舞者的情感表达。二者各成系统又交集促进,以传统文化与儿童舞蹈素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亲近”社会生活。儿童舞蹈作品的艺术演绎,动态地传承齐鲁文化,生动提炼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核、功能及其意义。二者均以声、形、物等形式来呈现其美学特征,目的在于传承美、传播美、创造美。通过相互配合,将双方的功能显示出来。齐鲁特色的儿童舞蹈创编与教学,是建立在齐鲁文化素材的积累与选择之上,通过提炼和编排,将其转化为舞蹈创编教学思路。
跑驴艺术源于农民的自娱自乐,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有一头小毛驴》舞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传承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理解和传承齐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小毛驴”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和亲近感,体现出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小毛驴”的童趣性表现在孩子赶毛驴调皮、抓毛驴尾巴颠颤、柳条当鞭子耍宝,诙谐的动作,以有效的合力增加了舞蹈语汇的趣味性;其知识性表现在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以及赶驴过程舞蹈动作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间习俗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艺术素养、知识结构;其童幻性也是舞蹈的特色之一,通过激发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影响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因为幻想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达到了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搭建了儿童与传统文化交流的桥梁,又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效果;该舞蹈也表达了同乐性,让儿童在舞蹈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游戏性达到了有机统一。舞蹈让孩子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舞蹈情节的通俗性、直观性和技巧性、轻松自如的灵活性,再加上舞蹈编排的自娱性,营造出童趣盎然的美好意境。
历史的沉淀,少年人的视野,这是一次传承和现实的对话。非遗舞蹈文化很容易被各种快节奏“流量”文化所淹没,对中华民族文化而言是一种遗憾。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如何做好文化继承,尤其是对下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教育界和艺术界面前的新的课题。
优秀的艺术美育作品,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是要在艺术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教育意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有一头小毛驴》面世三个月就得到广泛关注,代表山东推送到全国少儿舞蹈最高平台“小荷风采”,荣获山东省“小飞天”少儿舞蹈比赛二等奖、青岛市第三十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专场一等奖、城阳区“区长杯”舞蹈专场一等奖。这部少儿舞蹈原创作品,承载了太多教育意义,只有扎根教育,厚植文化,持续推广非遗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才能让“非遗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弘扬光大。
作者简介:赵晨多,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考官,山东省第五批“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高层人才“惠才卡”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