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岛邮轮旅游的复苏,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追船人”在青岛集结。他们带着相机,拍摄了一张张豪华邮轮的美丽照片,不仅见证了青岛邮轮旅游业的发展,也实现了自己的追船梦想。明年,青岛邮轮母港将实现“月月有大船”的目标,青岛必将成为越来越多“追船人”梦想起航的地方。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岛“追船人”任晓龙,听他讲述了在青岛追逐和拍摄邮轮的故事。
源于内心热爱坚持拍摄三十多年
青岛人任晓龙与船结缘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当时他读小学,课余时间就喜欢到海边拍船,最喜欢的是拍客轮。任晓龙称,小时候家里人反对自己拍船。一方面是怕耽误学习,另一方面是觉得相机有点贵,而且任晓龙只拍景色,不拍人像,在当时那个年代,家里人觉得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所以一直没给他买相机。但是家人的反对没让他因此放弃,任晓龙就跑到舅舅家,借相机拍摄。
记者问起为什么从小就喜欢拍船?任晓龙笑着说:“就像女生喜欢买包、买衣服一样,说不上来就是喜欢。”记者了解到,青岛本地拍船的人较少,像任晓龙这种一有时间就在码头拍摄邮轮的人更少。所以他经常是一个人克服孤独、起早贪黑去“追船”。任晓龙的作品独具匠心,在他的镜头下呈现出的邮轮,不仅仅是豪华更是人类对航海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展望。他的照片中,有夕阳下的海面倒影,有航行中的壮观风采……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邮轮旅行的浪漫与梦幻,也呈现了他对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任晓龙至今仍记得,1996年在上海读大学时,自己省吃俭用,花了1800元买下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在码头上拍下了几百张各具特色的大船照片,彼时的他对摄影技术并不精通,但对船舶摄影的兴趣越来越深。随着拍摄次数越来越多,任晓龙到目前为止一共换了六台相机。
天不亮就出发 寻找最佳拍摄点位
据了解,任晓龙每次去拍摄之前都会从报纸或者网络上查询邮轮航行路线。根据天气情况,找到顺光位置。“如果在青岛拍摄的话,对于地形比较熟悉,加上天公作美,一般半天时间就可以拍出满意照片。如果是去外地,人生地不熟要找到最佳拍摄点,大概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任晓龙主要是拍摄船在航行时的状态照片,一般要离船1.5公里左右才能拍出船的总体轮廓,所以晴朗天气也是拍摄的必备条件。
“青岛有时是雾天,那些邮轮大清早就来靠港,所以我要拍摄就需要天不亮出发,找好最佳的顺光位置,在邮轮没到之前去等着。但有时找到自认为的最佳拍摄点,此时天气也不错,可是船没在这个时间段进港,那也是白跑一趟的。”除了有利的天气,好的位置也会为拍摄“锦上添花”。据其称,在他刚大学毕业时,经常去薛家岛拍摄经过的邮轮。光线好、高度合适的最佳位置一般周边是人迹罕至的。“薛家岛当时道路不好走,要到合适的位置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拍摄时一大半工夫是浪费在登山路上。随着周边建设越来越好,现在可以直接开车到达目的地了。”任晓龙开心地与记者分享道。
拍船时最大的困难是不确定船的具体到港时间和离港时间,有时从网上看到早上5时到港,可到了早上8时船还没到港,就要一直等着。在最初拍船时,任晓龙心态也有过崩溃,但随着这种情况的常态化,他告诉记者,只要调整好心态,抱着旅游的想法去拍去玩,就会让心情变“美丽”。小时候任晓龙拍船以能拍到船为目标,随着拍摄次数越来越多、拍摄手法越来越专业、相机越来越高级,现在他的想法是要拍到好照片来回报自己的坚持。
上百万张照片 记录不同邮轮风采
无论严寒酷暑,只要一有时间,任晓龙就会查询邮轮船期和离靠港时间,随后根据想要拍摄的目标船只,前往各个港区“追船”。三十年来,任晓龙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上海到三亚,从厦门到天津,常常是一个人一座山,一个人一座岛,独自拍摄大半天。而所有的孤独和苦等,总是在见到一艘艘崭新的“超级船舶”时抛诸脑后。今年下半年“地中海”号、“蓝梦之星”号靠泊青岛邮轮母港时,任晓龙恰好出差。看着“追船人”微信群里不断提示消息,来自上海等地的小伙伴展示青岛邮轮的靓照,他觉得特别自豪,也想快点回青拍邮轮。他用上百万张照片不断追寻着邮轮的踪迹,他的作品不仅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邮轮文化。
让他颇感兴奋的是,最近几年,他的电脑资料库里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在青岛港口停靠的船舶身影。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综合部副部长、邮轮文旅部负责人郝东陈介绍,青岛国际邮轮港以日韩国际邮轮为主,同天津的东方国际邮轮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预计明年青岛航次超20个,访问港与始发港实现全面突破。据悉,山东港口积极投资建设邮轮母港,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以及周边环境的大力提升,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的高标准配套设施。随着地铁2号线的加快进展,明年年底可实现地铁直通码头。郝东陈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与各大邮轮合作,面向沿黄流域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并开展多种峰会、论坛形式的宣传。
对于任晓龙来说,“追船人”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追求和信仰。在这个追梦的时代里,“追船人”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璩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