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长期以来,我国在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条道路根植于党的百余年乡村政策,形成和发展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明确的发展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抓手之一为“铸魂”。所谓铸魂就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山东省农业强市,青岛一直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探索体现青岛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青岛拥有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为此应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文化再造,焕发乡村活力
文化再造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再利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更重要的是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的挖掘,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体验。
第一,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节庆。
首先,依托当地自然与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乡村独特、优良的生态环境,借助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比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的文化旅游开发是青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典范,其文旅融合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围绕茶品牌策划并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如“北茶商街开街仪式”“首届海小青音乐啤酒季”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大幅提升了海青茶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二是按照3A级景区标准,将北部茶山建设成集茶叶生产、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观光园,形成了“北茶乡居·臧家庄”“北茶田园·徐家尧”“北茶工坊·东蔡家”等系列品牌。三是推出“慢姑娘”特色民宿轰趴馆、蔡东村、后河东村等一批民宿项目,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全面提升。通过对文化旅游的开发,海青镇打造出了“北域江南,茶韵小镇”旅游品牌,促进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
其次,通过组织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增加收益,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又一重要模式。即墨区田横镇周戈庄的“田横祭海节”就是这一模式的典范。2004年,田横镇开始对祭海文化开展资料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田横祭海节”已成为中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祭海活动。在祭海节期间,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原汁原味的祭海仪式,欣赏传统文化表演,还可以品尝由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各种传统美食。多样化的节庆活动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幸福感。
第二,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打造文化创意园区,吸引艺术家、设计师及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园区,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的达尼画家村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早年的达尼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已被誉为“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达尼画家村通过与绿泽画院村企共建,率先完成社区拆迁改造后,积极培育陶瓷、石刻、根雕、绘画等产业,引进墨泽、山川、典雅等画廊,形成了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全产业链。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达尼画家村既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又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遗产活化,焕新乡村生机
所谓遗产活化,是指对文化遗产的激活,既包括对传统建筑的修复与保护,也包括对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还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遗产活化可以从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遗产旅游开发两方面入手,促使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通过师徒传承、培训班等方式,对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新的产品,拓展市场,提高收益。平度市新河镇是著名的“中国草编工艺之乡”,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非遗草编文化内涵,市场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当前,新河镇培育了“指间大象”品牌,打造了“草编工坊”,全民参与建设“草编小镇”,发展“草编电商”,形成了年产值30亿元的草编产业集群。新河镇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创新和市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有效传承,还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收益。这种典型实践也为其他地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第二,在遗产旅游开发方面。一方面可以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修复,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保留其原有风貌,使乡村的文化魅力得以增强。这些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经过修复和保护后,可以用来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以及开展各种乡村活动,在提升乡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增加乡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遗产景区,打造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同时也可以通过串联多个遗产点,设计独特的遗产旅游路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以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渔村如今被誉为青岛“第一网红村”,它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红瓦石墙的村落与大海、渔港、青山、茶园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让游客流连忘返;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即墨区丰城镇雄崖所村,其雄崖所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五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沿海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朝卫所古城,这里保存完好的南门和西门,以及石照壁等历史建筑,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即墨金口镇凤凰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规划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旅游特色村、青岛市乡村旅游特色村。村中保存完好的50余处明清古建筑,以及黑瓦木门、石墙檐角等古老胡同,充分展示了明末清初的历史韵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古建筑研究考察者、探秘者。这些案例证明,遗产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文化魅力,为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助力青岛乡村振兴的综合效应
近年来,从活下去、活起来到火起来,古建筑、老街区在保护利用中演绎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也在青岛市乡村振兴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促进了青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再造和遗产活化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的升级与融合,实现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了乡村竞争力。其次,提升了青岛市乡村文化软实力,全市乡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青岛的文化特色。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有力推动。通过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为青岛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和特有符号,既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强大动能。遵循乡村振兴、文化铸魂的理念,找准工作着力点,做好文化再造与遗产活化,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本文系2022年度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艺术介入”与“遗产活化”赋能青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9DSKL2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