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保险是预防,最后的预防是保险。为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不断延伸工伤保险制度的广度和深度,为数亿劳动者撑起工伤意外伤害“保障伞”,让他们安心投入每一天的辛勤工作。
但工伤保险制度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与前提,近年来,随着灵活就业人员数量不断攀升、就业群体的年龄层不断延长,有相当一部分就业群体的安全难以受到社会保险法与《工伤保险条例》的保障,成为“不可承受之痛”。
“之前,我们公司有一名灵活务工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了意外,但因为超龄原因无法给他投社保,企业只能独自担负这名员工的医疗、误工等费用。”说起因工伤导致的企业和职工“不可承受之痛”,青岛维特尔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解晓娟感触颇深。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观。
2023年1月,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启动补充工伤保险全面试点。作为国家基本工伤保险的有益补充,该补充工伤保险由政府引导、用人单位自愿投保、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办,是一种补偿性商业性保险。青岛创新推出的补充工伤保险由基本工伤补充保险和职业伤害补充保险组成,其中,基本工伤补充保险面向已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人员,职业伤害补充保险面向无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且不超过70周岁的从业人员、未纳入国家工伤保险制度范围的其他从业人员等游离于国家工伤保险制度保障群体之外的职业人群。
“有了补充工伤保险政策,不管是企业还是职工个人,都多了一份保障,更安心了。”解晓娟了解到该政策后,第一时间为员工缴纳了青岛市补充工伤保险。
政策到底有多好,实际受益人最有发言权。
今年4月,在一家建筑公司干“瓦工”活的王敬永,意外从脚手架上跌落,导致摔伤。受伤后,他第一时间被送往医院,检查、住院、用药。“受伤后除了担心自己的伤情,也顾虑过这一笔笔的治疗费用,怎么解决?”王敬永说道。因为自己是灵活务工人员,没有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也没有缴纳工伤保险,让企业“报销”费用,但又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到账。
不过,王敬永的担心并没有发生。原来,王敬永所在的企业今年统一为所有灵活务工人员购买了补充工伤保险中的职业伤害补充保险。事故发生后,企业向保险公司“报案”。很快,6152.64元赔付款顺利到账。
在青岛,像王敬永一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据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调研数据,包括机械制造工、建筑安装工、保安、保洁等在内,青岛全市约有80万人游离于以传统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存在巨大风险,迫切呼唤补充工伤保险政策扩大保险覆盖面。而青岛市创新推出的补充工伤保险政策,解决了这些就业群体“保不上”问题。
当然,青岛市创新推出的补充工伤保险政策不仅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覆盖面,解决了某些就业群体“保不上”的难题,更是极大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赔不起”问题。
根据工伤保险政策,工伤发生后,赔偿额度约70%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剩余约30%仍需企业负担,这对于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根据补充工伤保险制度,企业只需为每人每月投保20元基本工伤补充保险保费,即可由保险赔付企业需承担工伤费用的80%,
“但有了补充工伤保险制度,企业这方面的开支会大大降低。”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团险营业部副总经理李健算了一笔账,以生产中最容易发生的十级工伤为例,企业需要为员工支付的工伤成本为72330元,但通过购买基本工伤补充保险,实际支出仅为14466元,企业成本降低了80%。李健表示,“补充工伤保险所有待遇项目,除一次性身故补偿金外,其他赔付项目均赔付给参保单位,在保障了伤残职工基本工伤权益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眼下,这种补充工伤保险政策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截至10月底,全市补充工伤保险参保单位达1678家,参保人数达17万人,其中中小微企业参保数占90%以上。(注:文中王敬永为化名)
苗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