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6:理论周刊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文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青岛的发展之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必须以“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担当,奋力走出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青岛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青岛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纵观人类科技史和工业革命演变史不难发现,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蕴含着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轨迹。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决定了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在产业技术生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谁拥有先进技术、前沿技术,谁就拥有了创造更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和基础。

  科技创新改造“生产力三要素”是新质生产力能级跃升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科技创新对它们具有普遍的决定性作用,三者作为生产要素的禀赋和效率均受到科技水平的影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能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科技创新能极大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类别,为新质生产力开辟广阔空间。科技创新还能催生劳动资料革新升级,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新科技、新要素和新产业互动耦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新兴产业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关键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新突破,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催生未来产业新方向,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将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岛具有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三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体系稳固。青岛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各类科研科创平台378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18个、省级平台53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投入使用,“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加快建设,航空技术研究院、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等平台成功落地,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完成,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3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高新技术企业超7900家,占全省的34%。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300家,占全省的26.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9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39家,居全国第七位。瞪羚企业达到344家。培育独角兽企业14家,居全国第五位。国家级孵化器达23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拥有各类高校2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2所,设有博士后流动站6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0家、省级科研院所6家。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连续三年实现11%以上增长,技术专利占全省的4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9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7.8件。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突破12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新模式,天仁微纳打破微纳加工领域国外垄断,思锐智能高能离子注入机填补国内空白,“液体黄金”轮胎实现产业化生产,“国信1号”养殖工船顺利运行,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超大型金属陶瓷材料热处理装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突破辗钢车轮减重技术瓶颈。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钙钛矿电池相关技术正在加快实现产业化。

  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持续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蓝洽会、青聚人才等活动挖掘高端人才,扩容博士后集聚平台,实施柔性引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78万,海洋人才总量达38万,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达5985人,“两院”院士89人、国家级人才1219人,持有效工作许可的外国人超过5000人。海尔、中车与职业院校共同成立3个产教融合共同体,数量居全省首位,入列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在全省率先开展首席技师评聘试点,打造全国首批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创新实施人才金、人才贷机制,解决人才创新创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以科技创新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推进科技创新是青岛的发展之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必须以“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担当,奋力走出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开创青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第一,聚焦科技战略支撑,提升优质生产要素源头供给能力。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完善三级实验室体系,以崂山实验室为依托,打造海洋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全力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新增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聚焦重大科学、关键核心、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强化高校院所技术供给,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增设“急需紧缺”专业,布局交叉研究平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作为。

  第二,聚焦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质赛道。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传统产业“卡脖子”环节和新兴未来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组织开展重大产业攻关、重大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加快数实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建设一批数字领航企业、5G智能工厂、晨星工厂和重点行业“产业大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沃土计划”,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

  第三,聚焦创新生态打造,增强优质生产要素汇聚能力。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孵化培育力度,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打造从基础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多维度、深层次的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创建服务业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协同合作、产业链融通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共享开发环境和科研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强化人才支撑扩容提质,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海内外院士、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培养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储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领军人才,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渠道。

  (作者单位: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青报聚焦
   第06版:理论周刊
   第07版:未来教育
   第08版:艺术青岛
   第09版:城市艺术
   第10版:琴岛
   第11版:财智
   第12版:青报公益
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育心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青岛日报理论周刊06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7-15 2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