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旧书摊上,没有碰到那个微信名叫“梦”的女孩,突然降温,飘起了清雪,书摊上的人不多,女孩子未必能来。可是,晚上回家,我还是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女孩的动态,依然是辽宁路旧书摊上的照片,拍得很好,细小的雪花洒落下来,落在被微风翻开的旧书页上,似乎飘散出了香味。
女孩是偶然认识的,都在旧书摊上挑书,而女孩还挑了那么多,我很意外。女孩的穿着一点儿都不古朴,很当代也很新潮,反带着时髦的鸭舌帽,身材修长,健康漂亮,就这么一个女孩喜欢逛旧书摊?我新奇之余上前搭讪,女孩子很开朗,说话直率不做作。她说她很喜欢旧书,若是外出,哪怕是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旅游,最想去的也是旧书摊,不去旧书摊就像没有去过这座城市,俨然成了她生活的习惯,目前正在岛城装修她的工作室,她说就算是一个破烂摊吧,以旧书为主。我觉着这是个独特而有思想的女孩儿,于是和她加了微信,她的微信名字叫“梦”,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每次到书摊便刻意注意她,女孩到底来没来,她的工作室装修得怎么样了?
我关心着女孩,也在关心着她的工作室——关心一个时尚女孩开的旧书工作室。我对旧书的感情有着很深的渊源。小学时,是一个书荒的年代。爸爸休假,给我带回来一本《水浒传》,竟然读上了瘾。那套《水浒传》是两卷本,读了一本,不知道故事和人物发展下去的结局,心里毛躁得很,老觉着有个什么事悬着我的心。我就满镇子找,就想找个有书的地方,能把这套《水浒传》读完。
星期天偶然去镇上玩耍,意外发现了一个旧书摊,摆书摊的是位老者,那里虽没有《水浒传》,但是有书,更多的是小人书,小伙伴们都在看小人书,我却拿起了那本《西游记》,我没有押金钱,也不能借回家,只能坐在那里看了一上午,待到老人收摊时,我捧着书还有些恋恋不舍。老人告诉我,他每个星期天上午都在这里摆摊。从那以后,每星期天我都向妈妈要上几毛钱,摸索着到书摊上去看书。老人对我很和蔼,我把手里的毛票递过去,他总是催促,快说要看什么?说书名。那里有《安徒生童话》和《小英雄雨来》,还有厚厚的《红楼梦》。老人帮我圆了梦,终于读完了《水浒传》,感觉结局无比凄惨,还不如只读半卷,到英雄排座次打住,那种英雄气概一定会让我牵挂半生。
后来去东北读师范,多数时间消磨在师大的老图书馆里。东北伪满时期的旧房子,飞檐拱顶,墨绿色的椽头在时光里已经慢慢陈旧,却依然庄重大气,图书馆门廊前的四对汉白玉的大立柱、门口有棵粗大的老槐树,自带威仪端庄的气质。里外明显是两个世界,外面清明有天,莘莘学子或奔走或朗笑,虎虎生风,青春欣然;而里面则静怡有灵,多少代先贤圣者的智慧浓缩于此,默默地静候来者。
从图书馆出来,自然就要去新华书店,寻找那些看过尚未读懂的心仪的书,就想买下来,带回去,喜欢书不只是读,另一种迫切的心情就是要买。可读书时的经济状况,只要买一两本,当月的生活状况就捉襟见肘了,心情悻悻地往回去,沮丧地一路步行,心里默念着在新华书店里翻过的书。直到走到学院后门的自由大路上,在临近省文联大门的一侧,看到有一个挂着“回香”两个大字的书屋,我走进去,不由得心中狂喜:那是一个旧书屋,书屋的主人是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他没有上大学,却开了这么一个旧书店。书大多是从工厂、企业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收来的,都夹着企业阅览室的借阅卡片。不知为什么,书都不算旧,根据卡片的记载借阅的人也不算多,书的品相都非常好。小老板是非常认真的人,他书架上摆放的书都仔细地整理过,一些稍有损坏的书面,他都认真地重新做了书皮,还把书用木板压平整,抻平书页和卷角,拿在手里,感觉非常舒服。这说明小老板是一位非常爱书的人。
书的种类很齐全,多以文学著作为主,我想买的书几乎都可以找到,有的甚至与学院老图书馆里的一模一样,这真是一个喜人的发现,也是一个莫大的收获,书的价格是书店里新书的零头儿,当天我才花了七元钱就买了古籍出版社十二册本的整套《史记》,回到学院业余时间翻看了四五天,都没有去老图书馆。
在老图书馆里,我不计任何名利地读了几年书,如饥似渴地度过了师范生活,也在“回香”旧书屋一遍又一遍地留下了我的足迹。那是生活的一种平衡,也是人世间的一种平衡,它以“只与书有关”平衡了外界的混沌与迷茫,以精神世界的应有尽有,平衡了物质世界的匮乏与过剩,以清明智慧平衡油腻俗气,以不动声色平衡歇斯底里,以凝结为琥珀的时光平衡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回想在师大老图书馆里读书的时光,自然想起自由大路上的那个“回香”旧书屋,从来就没有疲惫的质感,有的只是无尽的充实。
“回香”旧书屋里买的书,至今还都保存着,那是我读书生活的收获和例证。老图书馆里读的书都还回去了,只有“回香”里买的书还认真收存,还影响着我,保持着逛旧书摊的习惯,只是这么多年,从未遇见当年自由大路上“回香”那样的旧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