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4:琴岛
◆连谏~~~
◆李忠义~~~
◆李光全~~~
◆隋同玄~~~
◆娄光~~~
◆李忠义
老家的面鱼

  临近老家小镇,香喷喷的味道随风飘过。小镇渐近,味道渐浓,嗅来很是舒服。小镇的街道很短,林林总总的店铺中,有五六个炸面鱼的摊子。摊主熟练地操作着,买面鱼的人在旁边候着。油烟向四周飘散,我仿佛看到了村庄里的袅袅炊烟,回到了久违的童年。

  刚炸完的面鱼外酥内软,韧性十足,颜色金黄。此物跟鱼无关,因其形如鱼状,故而得名。面鱼是老家的美食,做法与油条相似。不同的地方在于,油条用“冷水面”,而面鱼用“发酵面”。在我老家,面鱼有多种叫法,如面呱嗒子,面鞋底,皆与其形状有关,听来怪有意思的。

  老家有过年炸面鱼的风俗,生活再困难,多少也要炸上点。较之除夕饺子、大枣饽饽,人们更看重面鱼。肚子里缺少油水,面鱼触动着人们的味蕾。“地瓜饼子,咸菜梗子”,长年累月,吃得他们吐酸水。吃上几个面鱼,滑溜滑溜肠子,起码沾点油水。面粉、酵母、盐,几种简单的食材,很快成为巧妇们手中的美食。面鱼油汪汪的,闪着诱人的光泽,孩子急不可耐,烫得龇牙咧嘴。女人禁不住叹息:“孩子肚子里缺啊!”

  在我幼时的记忆中,逢集日,供销社饭店里炸面鱼,全镇仅此一家。庄户人家偶尔有炸的,比如娶亲办喜事,盖房子上梁。印象最深的,是跟随大人赶集的孩子。瞅着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面鱼,馋得拉不动腿,嘴里吞着口水。大人按按衣兜,狠狠心,扯着孩子离去,全然不顾孩子期盼的眼神。布票、糖票、肉票,在凭票买东西的年代,能掏出粮票买面鱼的农村人寥寥无几。能买得起面鱼的,好像都是挣工资的公家人。面鱼挂在车把上,用纸包着,外面用纸绳拴着。有意无意地摁几下车铃铛,哼着小曲进了村子,惹得孩子们好生羡慕,使劲抽了抽鼻子。

  炸面鱼是女人的专利,年纪大的驾轻就熟,炸出的面鱼耐看好吃;刚过门的新媳妇手艺不济,四处拜师学艺,唯恐落到人后。女人不会炸面鱼,往往遭人笑话。炸面鱼很费力气,单和好面就挺吃累的。太硬或太软了都不行,先反复搓揉,然后发酵,接着再醒一阵子……。油烧到七成热,把面抻成鱼状,下锅油炸。油不能烧得太热,否则,容易炸糊。面鱼不停地游来游去,愉悦感涌上女人心头。

  面鱼作为稀罕物,很多时候用以招待客人。主人象征性地陪着,客人吃得很矜持,他们知道,谁家也不是富裕户。餐桌上多几个面鱼,似乎是给足了客人面子,让主人感觉脸上有光。那年有财娘的两个侄子,特意来给姑姑拜年,面鱼是他们的压轴饭。有财盯着面鱼,两眼发光。女人提醒过他:“他们轻易不来,让他们多吃点,你吃个装点装点就行了。”有财如鱼得水,抓起面鱼不住嘴了,满口淤腮,招呼客人道:“吃面鱼,吃面鱼,挺香的。”客人面面相觑,哪里还有面鱼的影子!眼前只剩下几个黑不溜秋的饽饽。女人尴尬至极,赔着笑脸说好话,骂有财是“饿死鬼托生的”。有财满不在乎:“吃什么不是吃!谁吃都是吃。”

  他人忙着置办年货的时候,村里的光棍国战也没闲着。他个头不高,小鼻子小眼,乍看甚至有点猥琐。国战会炸面鱼,喜欢给村里人帮忙。同样的面,同样的油,国战炸的面鱼,形状周正,色泽焦黄,比他人炸的多了些嚼头。主人过意不去,给他弄上几个小凉菜,倒上一大盅“地瓜干酒”。国战喋喋不休地说他的手艺:“不是吹,十里八里,咱比试比试……”

  面鱼可以做菜。留出十个八个面鱼,选个阴凉通风的地方,任其自然风干。等到面鱼稍硬的时候,将白菜心、面鱼、蒜泥等进行搅拌,爽口的拌白菜心新鲜出炉。如果配上煮好的花生米,就更好吃了。大人说过去没钱买肉,所以就用面鱼代替。拌白菜心是待客的佳肴。土炕热乎乎的,面鱼白菜心一夹,酒盅一端,谈天说地,吹牛聊天,有人当场喝歪了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国内·国际
   第03版:理论周刊
   第04版:琴岛
婶婶
老家的面鱼
观海
大雪
弥久回香
青岛日报琴岛04老家的面鱼 2024-01-07 2 2024年01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