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更好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关乎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青岛着力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持续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努力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展现信息化与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的巨大效益,展示我市信息化发展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突破性、示范性成果,中共青岛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与青岛日报联合推出“让城市更‘聪明’市民更舒心——聚焦青岛信息化发展”专题报道,今天刊出第一期。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没想到用一部手机就完成了工伤申报、远程视频调查,真是太方便了。”青岛某企业职工张先生派驻济宁工作时发生工伤,身在外地又行动不便,如何完成工伤认定成了他的烦心事,没想到“一部手机”把他的难题解决了。
为了化解工伤现场举证难、异地调查难、认定协同难、现场鉴定难、公平鉴定难等问题,方便危重症患者及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足不出户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及时享受社保待遇,2021年底,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搭建起“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依托该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工伤申请远程快报、工伤认定远程视频调查、劳动能力远程视频鉴定等服务,为工伤职工带来便利,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经办服务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
“长期以来,受伤职工申请工伤后,普遍存在因涉事人员在异地、伤者住院治疗等原因,难以开展现场调查,导致很多案件难以快速处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的上线运行,让这类难题迎刃而解。”该负责人介绍,以往发生工伤事故后,职工或者单位需要携带大量证明材料前往人社窗口进行工伤申报,该平台上线后,职工或单位只需要在工伤事故发生48小时内,通过手机登录“爱山东App”的“青岛人社—工伤快报”模块,上传受伤短视频、照片,对事故进行简单描述,系统就会自动定位工伤申报时间地点,工作人员根据申报信息组织工伤认定,无特殊情况下5个工作日内即可作出认定结论,真正实现“零跑腿”。
依托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不仅实现了“工伤快报”手机操作、“零跑腿”,工伤调查取证及伤残等级鉴定也克服了时空限制,可实现远程办理。“工作人员通过人脸识别、视频问询、电子签名,开展远程调查工伤事故,系统自动生成调查笔录,从而提高了异地调查效率,解决了异地出差时间长、效率低及工伤职工享受待遇慢等困难。”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平台已经覆盖全市320万参保职工,28万参保单位,建立了76万份工伤保险职工大数据档案,大数据模型应用3万人次,累计完成国内外远程视频服务500余次。
“您好,请于2023-09-11上午10时,登录爱山东App,搜索‘青岛人社—远程鉴定’,参加视频鉴定……”近日,卧床在家的工伤职工张先生收到一条提醒短信。此前,张先生在工作过程中误伤头部,造成颅脑损伤、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时刻都需要家人贴身照料。平台自动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了符合远程鉴定条件的受伤害职工,主动为其发送短信,建议其参加远程鉴定。
“远程视频鉴定系统专门研发了大数据分析功能,从申请参加鉴定的人员中自动筛选出符合远程鉴定条件的人员,并通过短信、电话指导鉴定职工或家属如何通过系统进行各个环节的操作,变被动申请为主动服务,让危重症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鉴定。”青岛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该平台已经完成个性化推送消息21.5万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伤保险智能化服务体系。
不仅如此,该平台的“伤残等级鉴定判定模型”,还可以自动生成伤残判定信息,为专家提供事前、事中辅助。同时,平台还汇聚诊断标准用语库,提供录入快速联想,减轻专家录入负担。“平台上线以来,已经辅助专家出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10880次。”青岛市人社部门负责人表示,除了办理突发性工伤事故相关业务外,大数据辅助工伤保险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还打通了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卫健委的数据共享通路,创新性开发“职业病与工伤认定打包办系统”,职业病防治机构得出的职业病确诊信息,可同步推送至人社部门工伤保险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