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包含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在内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1%,在这其中,又以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不过,虽然数字化阅读倾向性进一步增强,但纸质图书阅读依然受欢迎。
从线上微信公众号起步建立起现象级知识IP,到线下实体畅销书的作者,“混子哥”陈磊、“馒头大师”张玮的创作之路看似逆流而行,却反映出阅读市场对优质创作内容的呼唤。讨论“开卷有益”或是“开屏有益”,都必须以有效阅读为前提。透过在青岛新华书店书城举办的这两场读者见面会,爆满的现场、热烈的交流释放出积极信号:数字化阅读的双向互动与纸质阅读的温馨厚重,产生了恰到好处的连接。
纸短情长,我们始终可以相信阅读的力量。
混子哥想在青岛开书店
“混子哥”陈磊是漫画式科普的积极践行者,创立了知识类公众号“混知”“混知财经”“混知教育”及“混知健康”,线上线下粉丝超过6000万。读者们提起他兴奋不已,不熟悉他的人,对于“混子哥”的名号总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这种看似“不正经”的轻松形象,却在无形中拉近了他与读者的距离,更与“混知”IP选择漫画这种轻松的视觉形式,实现在“哈哈大笑”中“轻轻松松”传递知识点的定位不谋而合。
传递知识是不变的初衷
截至目前,“半小时漫画”系列已经出版40本。在这些作品中,陈磊和半小时漫画团队把一本正经的知识变成有趣又有料的漫画科普书,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以及历史、经济、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最早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的科普漫画,本是为每天看手机的同龄人而创作,未料收获了大批学生读者,活动现场的观众,学生也占到绝大多数。“其实我理想的路径是,父母先把这些知识学了,学完之后再给孩子去讲。结果现在,孩子们成了第一读者。”一贯幽默的陈磊不忘调侃自己的同龄人。
无论在活动现场,还是在采访中,陈磊多次强调了知识的优先性。“希望读者把这个系列当作知识书,不管画了多少漫画,写了多少好玩搞笑的段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记住里面的知识。这是一本知识性的科普书。”陈磊说,自己并非一名漫画家,而是一位用漫画讲知识的老师的角色。创作的着力点,也都是放在如何梳理、总结和归纳知识信息上。整个“半小时漫画系列”,希望能够被打造成一部百科全书。
在陈磊看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必然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漫画式的阅读、漫画式这种文体,在当前这个时代下,特别符合年轻人和学生的阅读习惯。人们很难回到古代的红袖添香、挑灯夜读的阅读环境中,所以需要一些新的传播方式、新的阅读方式来传播有价值的信息。”陈磊说。
漫画正是陈磊选择的新载体。对于一名创作者来说,超过5亿人次的总阅读量,“新锐作家”“年度挚爱阅读大使”等称号,都是读者对他创作的热情回应。
打造知识创作体验中心
今年2月,首家“混知”书店在上海中心大厦开业。创作者陈磊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店长陈磊。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选择在这样的黄金地角开出一家书店,“混知”的这一步布局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但对于陈磊和团队来说,选择开出这家书店,更多是为了打造一个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对于线下市场表现,陈磊也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他坦言,创办这家书店,重点并不在于卖出多少书,也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线下阅读的空间,这些都只是书店的基础功能。而“混知”要做的,是一个知识创作的体验中心。这家由作者开设的书店,将以创作为最大特色。目前,店内正在研发全新的活动,丰富读者线下体验。以目前开展的周末活动为例,在现场讲述完一段历史过后,工作人员带着小读者一起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并用漫画的形式亲手绘制出来。
“有机会的话,也很希望在青岛开设‘混知’书店。山东是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如果能够在青岛建设这样一个空间,让青岛的孩子们真正了解青岛,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陈磊说。
从线上到线下,“混知”虽然没有直接与教科书里的知识点挂钩,但却致力于打造知识学习的最佳辅助,成为孩子们阅读路上的兴趣引导者,意外成为孩子们中间的知识“网红”。除了书店,“混知”IP的线下转化也在持续进行。无论是文创、IP还是实体书店,整个团队最看重的,还是希望能够将这一套以漫画式科普传播知识的方法传播出去。
自认“学渣”的陈磊说,自己一直保持着能给“倒数第一名”讲明白的创作劲头。而在其背后,是来自“混知”的学习型团队。截至目前,“混知”团队已有110多人的规模,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让物理、文学、数学等领域真正的学霸负责知识的选题和抽丝剥茧。一场“学渣”带领学霸们进行的知识传播,不吸引人都很难。
馒头大师在掌声中暂停
“馒头大师”张玮是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2018—2022年连续获得“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奖项。张玮重磅新作《历史的温度7》,聚焦历史上的退隐、告别和离席,是该系列收官之作。一个个历史上的告别时刻,同样也呼应着人生的转折时刻。
生活焦虑,不妨读读历史
生活快节奏运转的当下,为何要读历史,读历史有什么用?是张玮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恰逢此次《历史的温度》系列收官,在青岛书城交流现场,张玮的话题也再度由此开启。
“放到现在,2023年,第七本书出版,我觉得读历史的意义可能更明确了一些。很多人都会感到彷徨和迷茫,甚至会有焦虑,但我觉得很正常,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这样。我觉得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是不妨读一些历史,因为当你落入历史以后,你的心态相对来说就会更平和一些,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更通透一些。”张玮坦言,自己曾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为12个字:“读懂过去,活好当下,探明未来。”
“上海滩三巨头”中成名最早的黄金荣为何潦草而去?当年风靡全国的《灌篮高手》,故事真的止步于“全国大赛”吗?当年职场精英的标配微软MSN,为何没能扛过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翻开《历史的温度7》,六个部分,35篇文章,读者依旧能够从张玮特别的笔触中,得出“历史和原来想象的不一样”的感叹。
在《历史的温度2》的自序中,张玮曾这样表达过该系列创作的初衷:“我绝不敢说为读者打开一道门,或者是一扇窗,我觉得,如果能稍微给大家拨动一下历史的窗帘,透出一道光,那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了。”
回忆六年七本书的创作历程,张玮坦言自己收获颇多。“最意想不到的,就是通过这7本书认识了很多原来这辈子可能都不会认识的读者,人和人能够相遇是件很奇妙的事情。很多读者会说,觉得自己在最黑暗的时候,这些书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其实这不是书带来的力量,而是历史的力量。”张玮说。
收官回望,感受历史的温度
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并不枯燥和冰冷,并且是有温度的。《历史的温度7》与读者见面后,张玮认为,自己终于达到了这样的初衷,这给了他创作的欣慰。
不过,早在第五本书出版时,张玮就已经萌生结束该系列作品的念头。很多朋友曾直接向他表达过不解:既然“馒头说”公众号一直在更新,为何不继续编辑出版?对于此,张玮的解释是:“知止”。
“一切都会过去。”这是张玮常常用来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在绝大多数的语境中,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失意时的宽慰。但对于张玮来说,却希望能够在得意时,也以这句话警醒自己。从这个角度而言,选择在掌声中暂停,“很张玮”。
注意力经济时代,现象级IP的创作者如何看待流量?张玮透露,《历史的温度》系列作品,最早是从“历史上的今天”开始的。这种创作方式,尽管从历史中获得了触发思路的素材,但相对来说,也“完美错过”了当下热点。对于一名在线上发表作品的创作者来说,这需要很大的定力,尤其是对于一名有着16年媒体工作经验,能够判断“热点和流量”在哪儿的前新闻工作者而言。
“所谓的‘10万+’其实意义不大。追热点确实是有诱惑力的,但对于创作者而言,还是要追求有效阅读。”张玮坦言,自己最初也没有想到,从线上文章到线下实体书籍,能够收获这么大的支持。后来,张玮在与读者和同行的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这既是一种信息爆炸时代的筛选,更是一种为生活带来平静力量的仪式感。看手机固然方便,但却很容易被各种信息裹挟。反而在纸质阅读中,人们拥有了完整的、沉浸式的体验,从焦虑、彷徨、不确定的生活中腾出片刻的宁静,获得一剂生活的安慰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读史明智,又何尝不是读史明心?
无论是面对线上网友还是线下读者,张玮总有一种温润的真诚与谦逊。也正是这种在历史面前足够敬畏,在读者面前足够真诚的个性,影响着他的创作历程。《历史的温度》系列“知止”于此,但创作不会停止。张玮透露,历史仍然是自己创作的首选维度,只是会以新的脉络来讲述。
马晓婷 文 王 雷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