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义
驻青高校开学,十余万新生步入大学殿堂。这其中,部分新生成为学校新专业的首批“试水者”。今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都新增了部分专业。这些新专业大多紧扣新兴产业需求,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努力填补相关领域人才缺口。
高校肩负着为国育才的重任,应该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对高校来说,学科设置是教学和育人的核心。只有构建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才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此次驻青高校的新增专业,基本都是紧密对接当前的产业发展。比如储能是解决新能源发电方式下电力系统供需匹配和波动性难题的关键。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驻青高校积极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是勇担重任的体现,所着力解决的是相关领域人才缺口较大的现实问题。
城市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需要与高校更好融合。具体而言,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多年来,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培养海洋人才和科研攻关等方面,为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各高校新增专业,也是与城市紧密结合的。比如,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制药等专业,紧扣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中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针对性强,契合度高。而新增专业之后的高校,也便于引进更多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加强优秀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融合发展。在设置专业时,高校还应将目光放长远,因为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周期,同时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也具备周期性,只有提前谋划,合理布局,才能让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相适配。
高校专业与城市产业紧密衔接,有助于广大学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直以来,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问题饱受诟病。这几年,学科与专业动态调整逐步常态化,对于学生就业无疑是一件好事。如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专业的毕业生很受青睐,就是专业与产业衔接所带来的“甜头”。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开设新专业,必须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假如师资不足又无力引才,即便跟风开设了新专业,也只能徒具虚名,在人才市场上难有竞争力。如此既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会造成高校资源浪费。目前,驻青高校往往采用与企业共建学院、实验室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产教融合,对于学生快速成长成才大有裨益。
喜欢青岛,是很多大学生愿意留在青岛的根本原因。而通过高校专业与城市产业紧密衔接,在城市与人才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将现实与未来更密切地连接在一起。如此,这场城市和人才的“双向奔赴”,一定能相互成就,共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