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11:艺术青岛
当赵半狄的小窝抵达第七座城市青岛,停泊在西海美术馆,所有到场的人都收获了慰藉——~~~
~~~朱媛媛谈塑造系列女性经典角色,凭新作《我的姐姐》喜获双奖
当赵半狄的小窝抵达第七座城市青岛,停泊在西海美术馆,所有到场的人都收获了慰藉——
“小窝”:温暖的世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遍地厚铺的干竹叶上,几柄老竹支撑的竹篾围拢的小窝稀疏透光,里面仅有一幅艺术家新近创作的油画《隔离时期的生活》置于画架;小窝旁,熟悉的天蓝色口罩同比例放大成吊床的模样,背景就是美术馆取景框式长窗外的天海茫茫……连续一周,青岛西海美术馆8号展厅里“赵半狄的小窝”访者络绎,隔三岔五就会有不同的群体专程前往,他们与艺术家席地而坐,面前的野餐垫上散落着啤酒和水果。小窝前的畅聊更像是一番海岸竹林中魏晋风度的子虚乌有的畅想,一次远眺风云、内观自省的彼此慰藉。

  跨越七座城市的“赵半狄的小窝”

  2020年11月,“赵半狄的小窝”在上海昊美术馆搭建完成。原本一次持续数月的常规展览,没想到却演变为一场跨越七座城市、延续近两年的游历。

  那一年春天,赵半狄从滞留了半年的新加坡回国,他在浦东机场被带上大巴,然后经历疫情防控隔离……一系列因疫情而触发的思考成就了作品的构思。他告诉记者,最初的想法有点像荒岛余生,在疫情面前,我们无路可退之时,最终会搭建起一个类似这样的“小窝”,或许就是我们最后的落脚点和避难所。面对现实中人们的困境,艺术家选择用艺术创造出一种摆脱疫情影响的通道。

  两年间,“赵半狄的小窝”从上海到武汉,从南京到厦门,从沈阳到顺德,第七站抵达青岛。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在这里汇聚,碰撞,宣泄,倾诉,他们不断赋予“小窝”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意义,整个过程甚至超出了艺术家自己的预期。

  此前六座城市里的“小窝”到访者也累积起关于“小窝”的一系列追问,这些追问被置于西海美术馆8号展厅的白墙之上,传达给新近的到访者:“小窝是什么?它是与现实平行的另一个世界。口罩形状的吊床等,看似是和现实很契合的标识,其实不过是逃离现实的踏板而已。”“小窝是释放情绪的地方吗?是。”“能说具体一点儿么?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特意来过,3个小时的喃喃,道出了埋在心底的伤感;几个抑郁症患者也来过;还有那个还没张口就泪流满面的人……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痛楚需要融化?”“对于好心情的人呢?哪怕是因为中了彩票而意气风发的人,也会得到一份特别的恬静,还可能感受到山外有山。”“小窝是脱口秀现场么?不是。尽管我们的一些聚会几乎是没有断点的畅聊,但并不比拼妙语连珠。聊天的空隙也是精彩的,沉默都是好的。”“那你是谁?是你的倾听者、对聊者、陌生的老友、熟悉的新人、分享时间的人……是和你一起搭上艺术方舟的人。”

  最让赵半狄动容的是在武汉疫情解封一周年的日子,“小窝”抵达了这座经历了太多感动与伤痛的城市,参观的人聚集在这里促膝长谈,敞开心扉,纾解忧伤的情绪,甚至放声哭泣。那一刻他意识到,艺术所具有的强大的疗愈作用。而对于创作本身而言,艺术家的介入、观察、聆听,每一次都带有一种艺术层面的告慰和拯救,这一沉浸式装置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对他而言都是创作的延伸,所有的到来者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不断产生新的能量,激发新的议题,使作品获得延展与更新。

  另一个维度的赵半狄

  “赵半狄的小窝”所在的西海美术馆8号展厅位置极其特殊。按照目前通常的参观线路布局,要抵达“小窝”,不仅要经过中国抽象派先锋代表人物丁乙《流动的无限》个展中以标志性符号营造的星辰大海的宏阔脉动,还有艺术家尹秀珍和宋冬共同创造的结合在地风尚、如行海上的装置艺术《圆缺》的绚烂,以及雕塑家隋建国为美术馆空间量身定制的悬浮于空中、12米高的雕塑《云中花园/40个瞬间》的惊艳。而赵半狄的小窝,则深居这绚丽之后的一隅,于竹叶与竹构建的素朴中低调而温和地存在着。

  上周,一群青岛本土艺术家的到访让赵半狄再度追忆似水年华,并透露了曾经想要改变世界的年轻的艺术理想。赵半狄曾与刘小东并称“油画天才”,二人同年进入央美油画系。5年前当赵半狄最大规模的个展——“赵半狄的中国Party”登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时,每一位到场的业内人士都选择了同样的表达:30年前那个“油画天才”又回来了……那似乎也是赵半狄架上绘画最后一次面向公众集中展出。从“古典时期”的油画出走,进入“熊猫时代”的跨界,他多领域的艺术创造力引来喝彩也引发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当赵半狄决然告别被他称作个人“古典时期”的架上绘画,人们不理解他的动机是缘于对绘画本身的厌倦,还是创作力的枯竭?在西海美术馆,在艺术家自己搭建的“小窝”前,面对记者和艺术家们的频频追问,背倚“小窝”的赵半狄也敞开了心扉。

  他坦陈那时面对画布的自己,始终被纠结与偏执的情绪所控制,他不能忍受失败,甚至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嫌弃,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画家会始终处于跌宕的情绪中,这种过山车一样的体会一度让他崩溃。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想要改变世界的野心,“我想要去尝试一些油画系没教过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我的野心,显然,只是画画是无法改变世界的。”

  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赵半狄自知无法改变世界,更不想改变世界,他说,我们创造一个世界就够了。5年来,赵半狄一直在零星绘画,不温不火,似乎超然于快速发展的艺术品市场潮涌之外。相对于曾经的感性与偏执,他变得更加理性和温和了,而这是否就是一位成熟且成功的艺术家理应具有的特质呢?艺术家自己也没有定论。

  不过有一点是大家所认同的,那就是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正变得愈发紧密,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艺术家保持轻盈的体量与温柔的基调,在现实中提示另一个维度的可能性。

  在美术馆远眺世界

  据说,在上海时,赵半狄曾在昊美术馆的“小窝”发起过读书会,参与者众。而这次在青岛,他也计划提出一个创意,那就是每一位到访者都从当天发生的新闻中找出一件对自己刺激最大的事件来分享。这一事件可以是世界局势、疫情走向,甚至是花边新闻。在他看来,这是“小窝”所创造的一个维度,从这里人们可以远眺世界。

  艺术创作如何契合于时代,表现创新,可能是那日到访的本土艺术家们最想要从这位历经多媒介艺术洗礼、敢于尝试的艺术家身上获得的答案。而赵半狄却对艺术的“创新”提出了独到看法,在他看来,在艺术领域,新与旧无从寻迹,没有固有的模式,对艺术家而言,创新是无法被抑制,也无法被鼓舞的。有些创新是以保守的姿态出现的,或许此时你看某件作品是老朽的、倒退的,或许还被看作垃圾,但时间流转间,你会发现它其实是最新的呈现。也许在我们都无从觉察间,已经有人创新了,却还没有被当下的人们所认同。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术馆里的“小窝”或许已经超出了一件艺术作品的范畴,正如当天一位青岛青年艺术家所言,它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小窝,更是精神的灵魂的栖息之所。而西海美术馆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将那些创造了不同世界和艺术维度的艺术家聚集在这里,远眺这个斑斓芜杂的世界。当我们为现实所困时,亦有同道温和在这里告知,艺术家是可以戴着镣铐起舞的,疫情也好,种种拘囿也好,允许抱怨,但是艺术家仅仅抱怨是不够的,要尽可能地展开自己的维度,创造自己的世界。

  那天,本土小说家和画家阿占第一次抵达西海美术馆,抵达这座小窝时,眼睛微微湿润了。她说:艺术是与情感的对接,与生命的对接。当我们狼奔豕突从东海岸向西海岸奔波而来,眼前的一切美好都值得我们在它面前轻轻地哭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国内
   第06版:未来教育
   第07版:未来教育
   第08版:今日即墨
   第09版:专版
   第10版:青岛之夏
   第11版:艺术青岛
   第12版:三味书屋
“小窝”:温暖的世界
青岛“姑姑”捧金鸡摘百花
青岛日报艺术青岛11“小窝”:温暖的世界 2022-08-29 2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