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了实现这项外交突破,由中国总理周恩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国务卿基辛格共同“开掘”的“巴基斯坦渠道”,在秘密传递信息中起到了独特作用。
中美选择“巴基斯坦渠道”
1969年8月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会晤总统叶海亚时,请他带话给中国领导人:“美国不参加孤立中国的任何安排。”
巴基斯坦国家档案中第一份表明美国动手挖掘“巴基斯坦渠道”的文件,是1969年10月10日巴基斯坦信息与广播部长阿里从美国向叶海亚总统发出的绝密信件。信中阿里部长告诉叶海亚总统,他刚刚和基辛格相遇,对方“同意(中美之间)要在最高级别保持接触才是最有效的”。基辛格建议,可以将此口信传递中方,而且“于无人在侧的情况下,由总统您本人亲自传给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0月15日,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向叶海亚报告美方询问,口信是否已向中方传递。
接下来,叶海亚单独约见中国驻巴大使张彤,对他说了“口信”的核心内容:尼克松要求他转告周总理,“保持最高级联系”。同时,转达一则消息: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以示善意。出于当时的敌对形势,张彤对叶海亚说,中美之间已有华沙会谈作为正式交换意见的通道,没有必要在此时另觅新途。
张彤回到大使馆后向外交部作了汇报。周恩来读到了张彤的报告,大吃一惊说:“这个张彤简直要闯祸了!”外交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复电张彤指出此事做得欠思量,应该静听叶海亚叙述,尽快向国内报告即可。
周恩来的准确判断
1970年2月23日,身在华盛顿的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利亲笔致信叶海亚,向他报告,今天向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送交您本人致尼克松总统的信件。信件送交时基辛格要求向中国总理周恩来带一个口信,一是尼克松总统“非常真挚地感谢叶海亚总统在这件事上所起的作用。如果叶海亚总统能够将如下情况转告中国他也是非常感谢的”;二是“如果北京愿意的话,尼克松总统准备开辟一条从白宫直通北京的渠道。除了白宫,外界对这一渠道将一无所知,我们保证对此有完全的决断权”。
希拉利大使报告说:“基辛格特意要求我,传递这样的信件,不要使用电报,请用手写方式来完成。您可以将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请来,当面向他宣读信件内容。”这个口信采用古老的书面邮件方式送到巴基斯坦首都。叶海亚招来中国大使张彤,向他当面朗读英文文本。
口信于3月21日报到周恩来案头。周恩来当即在报告上批道:“尼克松想采取对巴黎谈判办法,由基辛格秘密接触。”周恩来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中方原本准备很快答复尼克松口信,没有想到,1970年4月30日,美国出兵柬埔寨,战火燃遍整个印度支那。中国政府取消了原定于5月20日举行的第137次华沙会谈,亦不答复通过巴基斯坦捎来的尼克松口信。
尼克松再传口信给中国
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宫会见来美国访问的叶海亚,得知他很快要去北京进行国事访问,便抓住机会,请叶海亚帮忙,传话中国领导人:美国已经决定使对华关系正常化,并愿意派遣一名高级官员秘密访华。
11月12日晚上,叶海亚单独会见周恩来。他传递了尼克松的口信:美国总统准备派遣他的高级助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中国的相应代表对话。周恩来总理听罢,不动声色地告诉叶海亚,这件事关系重大,需要报告毛泽东主席,然后给总统回音。11月13日,毛泽东亲自会见叶海亚,却压根儿没有提及中美关系,只是表示要对巴基斯坦进行巨额援助。
11月14日,在叶海亚离开北京回国的最后一刻,周恩来会见了他。周恩来把“回音”告诉叶海亚:“毛主席让我告诉您:我们原则上同意美国的建议。”周恩来和叶海亚约定,通过巴基斯坦在中美之间传递信息。
1971年春夏之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口信频传,“巴基斯坦渠道”忙碌而畅通。中美双方最后商定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接下来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 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