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8:寻找老物件 见证新时代
妈妈给的木制文具盒,他存了66年

  “木制文具盒、铝制小菜盒、汉语小词典、钢笔字帖……这些老物件中,时间最长的已经有66年历史了。”近日,青岛73岁的于联文背着双肩包,带着他多年来留存的“宝贝”,来到本报编辑部,向记者逐一展示这些年代久远的物品,并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温情故事。

  1

  木制文具盒:六十六载记忆传承

  1958年,8岁的于联文成为青岛市德县路小学的一名新生。开学前,父母给他准备了一些学习用品,其中就包括这个木制的文具盒。

  “文具盒里装着全新的橡皮、铅笔、小刀,它们都是我学习的得力助手。”于联文回忆道,“木制文具盒用了一两年后,文具店新出了一种铁皮文具盒,我回家就缠着母亲给我买了一个。”然而,这个木制文具盒他始终没舍得扔,一直保存了66年,至今依然完好无损。“你看,这上面还贴着一张飞机小粘贴画,是儿子小时候贴上去的。他小时候也挺喜欢这个文具盒,还在里面放过他喜欢的小玩具。”于联文说,这个文具盒不仅承载了他的童年记忆,也见证了他与儿子之间的亲情。

  2

  铝制小菜盒:六十年代的青春记忆

  接着,于联文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铝制小菜盒。这个小菜盒上写着“玉鸟牌 青岛钢精制品厂出品”,是上世纪60年代青岛的名牌产品。

  回忆起当年的中学生活,于联文感慨万千。他说:“当时,我们每天都用这样的小菜盒带饭到学校。大饭盒里装着家里做好的馒头、饼子,小菜盒里则装着炒菜、咸菜。”食堂的师傅们每天都会用大锅笼屉给大家热饭。到了午饭时间,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去食堂拿自己的饭盒。为了区分彼此的饭盒,大家都会在饭盒上绑个彩绳或者做个记号。

  于联文说,他带来的这个小菜盒是父亲上班时带饭用的,而他上学用的那个比这个大一些。后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铝制物品逐渐被不锈钢材质所取代。这个小菜盒也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

  3

  小词典:知识源泉与工作伙伴

  从学校毕业后,于联文被分配到了青岛电站阀门厂工作。“老式五元人民币上画着的炼钢工人炼钢的场景,就是我们当时工作的真实写照。”于联文说,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他和同事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不畏艰辛。

  “这本小词典是我上班的时候买的。”于联文拿出一本深蓝色皮、巴掌大小的小词典向记者介绍。到阀门厂上班的第三年,于联文从一线工人转到了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为了方便工作学习,他花了7角钱买了这本词典。“现在想了解成语的意思,拿出手机一查就知道。但在以前可不行,当时能买上这么一本汉语词典,也算是很珍贵了。”于联文说,虽然当时他的工资一个月只有20多块钱,但这本词典却让他觉得物超所值。

  如今,这本小词典已经泛黄,但在于联文心中却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和奋斗历程。”于联文说。

  最后,于联文还从他的背包里拿出了几本钢笔字帖、影集等老物件。“这些物件我留存多年,一直没舍得扔。”于联文说。前段时间,他看到报纸上征集老物件的活动,便打电话询问。“如果能把它们放到档案馆,肯定比我自己保存得更好更长久。”于联文说。

  记者 尚美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人物
   第A03版:时事坊
   第A04版:讲述
   第A05版:婚恋
   第A06版:延年益寿
   第A07版:文史
   第A08版:寻找老物件 见证新时代
妈妈给的木制文具盒,他存了66年
两本语文书 一生学习情
“时光印记”老物件征集持续进行中
老年生活报寻找老物件 见证新时代A08妈妈给的木制文具盒,他存了66年 2024-12-20 2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