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伴随长寿时代到来,迎面而至的是人口结构变化、养老需求大幅增长的冲击,整个社会系统面临深度调整。更重要的是,人们审视人生的尺度将发生巨大变化,对生命的态度也将不同以往。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毅指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医疗保健和更高的收入,使得老年人更长寿。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全民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让长寿更可承受
老年人越多,是否意味着社会的负担将不断加重?
“中国医疗系统的首要目标应是防控慢性病,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中国专家在《柳叶刀》发表论文时分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让长寿更可承受,除了降低慢性病的“负作用”,还要做大养老服务的“正资产”。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十四五”时期要重点聚焦老年人面临家庭和个人难以应对的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建议,全社会要树立和践行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新理念、强化老龄社会治理与多元主体责任共担、优化养老保险、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培育银发经济新动能、增强养老服务要素保障。
改变变老的方式
在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看来,健康寿命比寿命本身更重要。
到老年大学学习唱歌、书法,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丰富有趣的活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马瑞君看来,这为促进“老有所为”、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供更多可能。
充分挖掘长寿时代的潜力,要改变我们变老的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人们从意识层面改变对老龄人群价值的认知。
顾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