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5:特别报道
跨国养老:异域文化里的亲情守望
  于道明夫妇(右前)和女婿家的亲友相聚

  于道明在女儿(左)陪同下走访当地老人

  于道明夫妇和女婿(中)

  □记者 王丽洁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国际交流的频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跨国养老”正悄然兴起。尤其是近些年出国留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与父母远隔重洋,每一次家庭的团聚,既为年迈的父母带来了全新的“跨国养老”体验,又成为两代人不得不选择的生活方式。

  跨国养老,顾名思义,是指老年人选择离开长期居住的国家,前往另一个国家享受晚年生活。它可能是出于对更好医疗条件、更宜居环境、更亲近子女或追求不同生活体验的向往。然而,跨国养老并非简单的地理迁移,它涉及签证政策、医疗保障、文化差异、社交融入等多重挑战。近日,记者走近几位正在“跨国养老”的老人,感受那份跨越国界的温情守候,以及这种养老模式带来的思考。

  1

  把中国美食端上了英国人的餐桌

  家在青岛市海口路社区的于道明夫妇,其女儿当年在英国留学,博士毕业后,很快就在当地一所大学找到了教职。目前已定居英国多年。前几年,因受疫情的影响,女儿已经四年多没有回青岛了。远隔重洋,却割不断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在女儿女婿的盛情邀请下,于道明夫妇于今年5月从青岛起飞,跨越千山万水,远赴英伦,和女儿一家团聚。

  把中餐端上了英国人的餐桌

  初到英国,面对高昂的蔬菜价格和不同于家乡的饮食习惯,于道明夫妇并未感到不适。来之前,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女儿的建议下,他们从青岛带来了十几种蔬菜种子,在女儿家的后花园里栽培、播种,如今已经“硕果累累”了。韭菜、生菜、黄瓜、西红柿……这些来自中国青岛的味道,端上了英国人的餐桌,赢得了女婿全家的赞赏。夫妇俩不仅自给自足,更将这份亲自种植、收获的蔬菜做成一道道精美的中餐,让女儿女婿和亲戚,以及周边的邻居一起品尝“青岛味道”。从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到韭菜盒子、三鲜饺子,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女儿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让英国女婿逐渐爱上了这份独特的东方风味。

  “爱”是通用的语言

  虽然老两口不懂英语,中英两国也有文化差异,但“爱”是通用的语言。女婿虽不善言辞,但对两位来自东方的长辈充满了敬意与关怀,每周驱车带着老人前往超市,选购喜爱的食物。他还叮嘱妻子,“你最亲的两个人来了,一定要照顾好。他们想吃什么,咱们就去买”。女婿用“爱的行动”诠释着跨越国界的孝心。

  但也不可否认,由于文化的差异,于道明夫妇与英国女婿之间的相处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譬如洗碗方式的差异,女婿习惯用洗碗机洗碗,且要擦干后再放回橱柜,于道明夫妇则习惯手洗后控一控水直接放回去。庆幸的是,这些生活中细微的差异,他们双方都能以开放的心态,相互尊重,包容理解。“这个女婿很好,对我们态度很温和”,于道明对女婿赞不绝口。

  除了在女儿女婿家的日常生活,夫妇二人还积极参与英国当地社区的慈善活动。参加活动的很多都是当地的退休老人,在女儿的翻译下,夫妇俩与这些老人们拉家常,聊养老,深入了解英国当地老年人的生活。

  8月2日,老伴即将迎来80岁生日,来自女婿家的亲戚朋友已约定好,将齐聚一堂为这位远道而来的长辈送上最真挚的生日祝福。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相聚,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也让于道明夫妇深刻感受到了英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与珍视。尽管中英两国在孝道、家庭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养老还是回中国

  由于签证时间所限,夫妇俩一次最多只能在英国居住6个月。10月底,他们就将返回青岛。在英国的这短短几个月里,他们一方面与女儿女婿的亲情得以巩固加深,另一方面也享受着这份独特的跨文化交流带来的乐趣与成长。谈到未来的养老,于道明明确地告诉记者,“我们还是会回青岛养老,这里的医疗对我们还是不方便。再说儿子在青岛,也有个照应。”(配图为受访者提供)

  2

  落叶归根,还是落叶生根?

  河北石家庄的一对七旬夫妇——徐女士和赵先生,八年前跟随女儿移民新西兰。对未来的养老,是落叶归根?还是落叶生根?他们并没有笃定的方案。

  从新奇到适应

  徐女士说,这8年来她从一开始的新奇,到后来帮女儿看孩子,再到和外孙有了深厚情感而不舍得离开,已经逐渐适应了在新西兰养老的生活。而赵先生凭着吃苦耐劳,身体硬朗,在新西兰开启了职场第二春,70岁的他在一家华人超市做配菜员已有5年,不仅丰富了晚年生活,还实现了自我价值。

  这个夏天,夫妇俩带着外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一方面是为了让外孙了解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回国来探望兄弟姐妹。“我姐弟5个,有的在北京,有的在石家庄,有的在南方,我们这次回来,大家好不容易聚一聚。以后再想聚,也难了。”徐女士退休后不久就随女儿去了新西兰,这也是疫情结束后第一次回国。

  妻子帮带孙 丈夫再就业

  和女儿女婿在异国他乡团聚,这几年又有了第三代,徐女士在帮带孙辈的同时,还帮着女儿一家操持家务,赵先生则忙着“老年再就业”。忙碌而充实的日子大大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由于女婿也是华人,两代人在交流上没有障碍。但长时间住在一起,也难免会有“锅碰勺勺碰锅”的时候,尤其是面对第三代的养育上,两代人的代沟还是非常明显的。新西兰的孩子很多时候出门是光脚不穿鞋,徐女士对此很难接受。她最担心的是孩子光脚踩在地上,万一有什么尖锐的杂物伤了脚底怎么办。当年为了帮女儿带孩子,徐女士从中国带去了不同尺码的多双运动鞋。可这些运动鞋很多都没有派上用场,有的甚至一次都没穿过,孩子就长大了。每当她带外孙出门要给外孙穿鞋时,外孙不愿意,女儿女婿也不要求,结果为这事常常弄得不愉快。虽然理智上徐女士能想得通,也只能由着孩子,但一想到这些小事引发的家庭矛盾,她就会陷入深思:养老,到底是该“落叶归根”,还是“落叶生根”?

  相比之下,赵先生在异国他乡适应得更好一些。他因着有稳定的工作,且收入可观,家里的琐事不用操心,自我价值感大大增强,再加上结识了不少新同事,社交圈扩大了,并不觉得孤独。因此在是否回国养老的问题上,夫妇俩的感受是有区别的。当然,只要他们的身体还过得去,赵先生的工作还能继续干下去,短期内他们是不考虑回国养老的。毕竟工作着又充实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

  相处融洽秘诀:不管少管

  身处海外,且与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亲子之间能否融洽相处”成为老人是否愿意在海外养老的关键因素之一。徐女士告诉记者,有一个让她感到进退两难的问题是,和女儿还好说,毕竟是亲生的,即便有个小矛盾,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过几天就好了,可万一和女婿因为某件事没有处理好,彼此之间就不容易化解。一旦双方有了罅隙,老两口在新西兰是“没有退路”的。这和国内不一样,在国内至少有自己的“老窝”,想回自己家随时能回去。也正因此,徐女士和赵先生一直保留着国内的房子,为的就是“防患未然”。

  当然,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夫妇俩总结出了与女儿女婿及第三代相处融洽的秘诀——不管少管。虽说新西兰的华人很多,买菜游玩不会英文也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遇到报税退税,或就医看病,就必须得依靠女儿女婿了。为此,他们也在调整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不管少管”就是一个减少矛盾的通用法则。

  对未来养老 边走边看

  这几年随着外孙的长大,夫妇俩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闲时,他们参加了很多当地华人的社团活动,也结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与他们有相似经历且年纪相仿的老人也有不少。面对未来的养老问题,也是各有各的打算。这一次带着外孙回国,夫妇俩就有两手准备:身体健康时就在新西兰住,到老了病了的时候,还要根据情况,“我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在新西兰,二女儿和小儿子都在国内,等到了走不动出不了家门的时候,再做最后的决定。”徐女士坦陈,她和丈夫现在并没有笃定的养老计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家风
   第A03版:时事坊
   第A04版:讲述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文史
   第A08版:婚恋
跨国养老:异域文化里的亲情守望
老年生活报特别报道A05跨国养老:异域文化里的亲情守望 2024-07-26 2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