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战局的元宵之夜
“黄安舰”原是一艘日本海防舰,1944年12月下水。最高航速16.5节,舰员编制126人。二战结束后,由国民党海军接收,1947年8月,送青岛海军造船所整修。
领导“黄安舰”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中尉舰务官鞠庆珍、准尉枪炮军士长王子良、少尉枪炮官刘增厚和上士枪炮班长孙露山,据说他们当时分别受中共不同的地下组织领导,彼此互不知底。不久,鞠庆珍的大哥、海军舰长鞠庆玺被国民党以“通共”罪逮捕枪杀,王子良等人借到家中慰问的机会试探并表明了各自身份,从而组成了起义的领导核心和骨干。
2月9日,根据舰长刘广超指示,大修完毕的“黄安舰”从造船码头驶向青岛前海,停泊在小青岛西侧。当晚,四人在舰上秘密碰头,商定于3天后即2月12日晚起义,因为这一天是元宵节,舰上管理松懈,有利于组织起义。同时,他们还决定以“上舰过节”为名,将家属接上舰,随舰行动、协助起义。
2月12日晚7点,起义骨干做了行动前的最后碰头,进一步明确分工,并分发了手枪和白袖标。晚8点,王子良、刘增厚等扣押了副舰长、轮机长、报务官等关键人员,交由王子良夫人袁丽峰等人看管。
晚8点50分,鞠庆珍发出了起航命令。当“黄安舰”缓缓驶向外海时,引起停泊在周围的美国西太平洋舰队875号巡洋舰的怀疑,并打信号询问。鞠庆珍以“风浪太大,择地避风”为由骗过美舰。为了防止被敌机发现,“黄安舰”全舰熄灯,在黑暗中全速前进。
2月13日凌晨5时,“黄安舰”安全驶抵连云港外海。因解放军陆军不懂海军的灯光信号,当发现有“敌舰”靠岸时,机枪和山炮齐发。情急之中,鞠庆珍当即命人找来白布悬挂“白旗”,并用舰载探照灯照亮“白旗”以示“投诚”。2月16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签发命令,给全体起义官兵每人晋升二级,鞠庆珍升任“黄安舰”舰长。
鲜为人知的统战旧事
“黄安舰”起义时,原计划北上石岛,但王子良提议南下,与国民党南撤线路一致,这样即使暴露了也好蒙骗过关。鞠庆珍采纳了这个意见。
“黄安舰”起义后的十多天,军舰仍停在堆沟港。参与起义的上等兵张大同因犯阑尾炎吃了几粒鸦片丁止痛后就困了,卫生员让他裹着棉大衣躺在后甲板上,并顺手盖上了伪装军舰用的稻草。不知躺了多久,迷糊之中听到甲板上有人窃窃私语,密谋如何把船开走,张大同从稻草缝里认出是轮机部的吴照清、陈其宝、马树本和航海员杨育荣、报务员吴声明等人,断断续续地还听到“船上没有黄金……把船开去台湾或日本肯定赏钱……”等内容。
事后,张大同将该事报告了“黄安舰”政委赵凯。赵凯听后,暗地加强了警戒和看管。一周后,赵凯宣布接“上级指示,要起义人员轮流去新浦参加学习培训”,第一批被选中的十几位学员中,就“恰巧”包括了那几个密谋“卖船”的官兵。“学习培训班”没费一枪一弹就化敌为友,把有意反叛的人员改造成继续革命的同志。其中,吴照清后来还入了党。
值得打捞的海底记忆
1950年2月,“黄安舰”被命名为沈阳号。作为大队长舰,与“西安”“长沙”和“济南”号组成第二大队,编入华东海军第六舰队。在反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海战中,沈阳舰配合鱼雷快艇击沉、击伤国民党太平号护卫舰等多艘舰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舰一直活跃在保卫海域、保护渔民的海疆前线,并不断探索新航道,为解放台湾做战前准备。其中,试航成功的西虎门水道,就将舟山基地出海时间缩短了两三个小时。1955年1月18日,沈阳舰与南昌舰等组成护卫舰编队,参加了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的一江山岛战役。
“黄安舰”作为人民海军的第一舰,在海军诞生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