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5:记忆
只要思念在,母亲就不离开

  木慧南因

  母亲以高龄离世,走时安详。但是失母之痛,难以言喻,追忆往事,聊寄哀思。

  母亲姓王,没有上过学,几乎不识字,却知书达理,一辈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宿舍大院里没人不知道王姨。母亲四十岁时,因心脏病赋闲,大院里的孩子们上学回来没法吃到热乎的饭,她就此顺带将院里的孩子们托管了起来。当年家里一面墙上一溜排开,挂了六七串钥匙,都是双职工邻居的。中午孩子们放学回来就一窝蜂涌进家里,叫着王姨,王姨,端着腾好的热饭回到各自的家。吃完饭孩子们又把钥匙送来再去上学。每逢此刻,屋里呼唤王姨的稚嫩童声此起彼伏,仿若一首乐曲。母亲逐个儿送到门口儿,这个摸摸脑袋,那个拍拍屁股,孩子们就吵着闹着蹦跳着走了。我们家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永远向孩子们敞开,安全,舒心。直到母亲九十多岁,那些曾经的孩子们业已年过花甲,还经常一起来看“王姨”。

  母亲晚年,仍然与一些老同事有着密切来往,其中来往最密切的是陈姨。她还是小姑娘时就与母亲在一个车间工作,因为长得又瘦又小,有点笨且面有异相,车间里好长时间没人收她为徒弟。母亲很快看到了她的困境,主动把她收为徒弟,不嫌弃她笨手笨脚,手把手教给她干活的技能。虽然从来没有听过陈姨说过感谢母亲的话,但是在来往中,话里话外总能感受到她对母亲的关心和牵挂。多年来,哪怕是晚年以后,陈姨总会拖着病腿也要爬楼来看她的王师傅。母亲呢,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她和她的子女、孙辈。

  母亲是遗腹子,又在三岁时失去了母亲,从小由奶奶和姑姑养大。因生计所迫,母亲在七岁就学会了织花边的手艺。这是胶东妇女经常做的一种手工活儿,主要工具是案板,大头针,花边的纸样和线棒槌。用大头针儿把线头扎在案板的纸样上,再将缠着线的小棒槌用双手在案板上丢来丢去,花边就神奇地生产出来。每逢赶集的日子,母亲就拿着织好的花边到集市上,换回钱来再购买豆饼和日用品,用瘦小的身躯背回家,供一家老小吃用。

  心灵手巧的母亲经常回忆这段经历,说每当夜深人静时,自己就会看着织好的花边,说,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你的小闺女织的花边?你看我织得多好看。母亲说的时候很平静,但我作为聆听者,每一次都黯然神伤。只是那时的神伤还很肤浅,并不真的明白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会是怎样的强烈。直到我失去她之后,才真正懂了。

  百日祭写下这些文字,平静了许多。这些天,夜深人静时,半夜醒来再难入睡时,边想边回忆整理这些思绪,泪流满面。悲伤?欣慰?无法言说。我不断地梦见她,或坐在身边静静看着我;或在身后喊我的小名,声音清晰可辨。有一天晚上,真切地看到她与父亲站在阳台上,回头向我说着什么。我知道她并没有离开,只要我想,她就会慈祥地看着我,向我走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时事坊
   第A03版:婚恋
   第A04版:讲述
   第A05版:记忆
   第A06版:延年益寿
   第A07版:文史
   第A08版:学苑
只要思念在,母亲就不离开
清明诗话
母亲的小板凳
清明至 念父母
清明心祭东北抗日将士
清明感怀
老年生活报记忆A05只要思念在,母亲就不离开 2024-04-05 2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