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1:头版
AI“复活”亲人,成清明节热门生意
专家:寄托哀思也要避免侵权
杭州一家科技有限公司CEO和他的数字人分身。

  25岁的李洁最近把离世7年的父亲“复活”了。视频里的父亲可以眨眼、微笑、开口说话。“小洁,无论你的人生遇到什么困难,爸爸永远在你身边,永远爱你。”

  不止李洁父亲,一些公众人物也被网友利用AI“复活”。但很快,明星家属就表示了不满和谴责。

  AI发展突飞猛进,在今年,又抛给我们有关生与死的话题。

  AI“复活”亲人,有多简单?

  清明时节,人们对离世亲友的思念之情最重。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可以找到大量相关商品。商家表示,利用AI“复活”的办法很简单——只需要一张正脸的照片和一段10秒钟以上的音频。价格也并不算贵,只让人物动起来20元,动起来+说话50元,动起来+原声说话90元。

  尽管今年AI“复活”亲人似乎刚刚“萌芽”,但已经吸引了如李洁这样思念亲人的受众关注。记者观察,电商平台较为便宜的AI“复活”产品的销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且在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链。

  AI“复活”亲人,小心法律风险

  “(AI‘复活’亲人)最核心的风险,就是对死者肖像权的侵犯。”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教授冯子轩指出。

  “AI‘复活’亲人是否侵权,主要就要看是否进入了公共场域。”冯子轩指出,“如果只是家属自己拿AI‘复活’来缅怀亲人,没问题。但一旦AI‘复活’的产品被商家拿来宣传,或者以其他手段进入到公共视野,用作牟利的工具,那么就涉及侵权了。”

  “AI‘复活’亲人,还涉及‘数字遗产’的问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梁正表示,“逝者生前的照片、微信聊天记录等等,究竟是否可以像物质遗产一样能够一代代继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而对于数字遗产,谁有权使用、如何避免不当获取、使用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规范,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因此,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目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中。

  法律要跟上吗?

  当下,全球针对AI的竞争已经渐渐浮出水面。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紧锣密鼓地针对AI立法。前几日,欧盟出台了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美国的人工智能法也在制定中。

  我国针对AI特别是生成式AI也有一些相关规定。比如中央网信办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例如深圳市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条例,对生成式AI生成内容要符合公序良俗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至于我们是否要像欧盟、美国一样出台专门的AI法,学界仍有争议。

  一些专家主张出台一套针对AI的系统性的法律文件,但也有专家表示,AI目前带来的一些问题,通过现行法律就可以规制。

  “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太大、太多,而且变化太快。很难针对它出台一部特别详尽、包罗万象的法律。”梁正说,“一部法律,不可能将AI技术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场景穷尽地规定。立法只能兜底,解决基础性的问题。”

  而对于还在萌芽发展阶段的AI产业,立法也显得相当谨慎。

  AI,始终是工具

  除了法律,我们当下其实也在面对着AI带来的伦理问题。当AI生成的图片、视频混杂在庞杂的信息流中冲淡“真实性”,可以“复活”死去的故人,甚至可以定制出一个“无所不知”的专家。

  那么人类,究竟应该如何与AI相处,理性且有尊严地迈入AI时代?

  AI看上去再强大,也是用人已有的知识“喂养”出来的。人是可以直接感知世界的,AI做不到。

  没有人,AI是无法成长改变的。在未来的AI时代,我们要有一个观念:AI是工具,我们要利用AI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于天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时事坊
   第A03版:婚恋
   第A04版:讲述
   第A05版:记忆
   第A06版:延年益寿
   第A07版:文史
   第A08版:学苑
AI“复活”亲人,成清明节热门生意
增强兜底保障 增加普惠服务
今年清明“提前”一天
“大龄工人”,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用
老年生活报头版A01AI“复活”亲人,成清明节热门生意 2024-04-05 2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