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金翠华,没有了教学任务,也没有了交稿压力,她更多时间是与同为作家的丈夫琴瑟和鸣地研读作品、共同写作。
读书,是一种必选的养老方式
如果说养老有很多种方式,那么“阅读”就是一种“必选式”。人老腿先老,老年人不可能一天到晚去跳舞、去旅行,大部分人是吃不消的。“身体当然要锻炼,但大脑更要锻炼。大脑越用越灵活,越不用越会衰老退化。”为了让自己保持思维敏捷,金翠华每天都坚持读书、写作。
看手机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所以金翠华更偏爱纸质书。她喜欢靠在沙发上或倚靠着床头,捧着书,拿着笔,边读边画边作笔记。“老年人记性不好,看了容易忘,但如果有画线或笔记,回头再看时就能想起、记住。”
她建议老年人要读就首选纸质书、经典书,而不在于是新书还是旧书。“我们不必追求‘新潮’,弄潮儿的事让年轻人去弄,我们就是要坚持住真诚的思想、真挚的情感,这些才是‘新潮’的基础。要读,就读那些基于我们情感当中最美好的东西吧。”
走过的路一定要“写下来”
“写得不好不要紧,只要慢慢写,就会越来越好。有些老人从一开始不会写,到后来写得非常好。有的还出书了,有的还加入了作协。”曾在青岛图书馆“老年写作讲习班”上教写作课的金翠华,鼓励老年人不必担心写得好与不好,只要“开始写”就有意义。
老年人喜欢唠叨,其实就是喜欢“诉说”,有很多话想与人说,但找到“倾听”的人却并非易事。“孩子们上班去了,孙子辈的很可能在语言上与老年人的代沟更大。但老年人想说的话,走过的路正是我们的历史,一定要写下来。”
她提及202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一书时,感叹地说,“作者李长慧已经103岁了,她将自己与整个家族的命运记录了下来,是对历史的解读,异常珍贵。”
老年人写作,从记日记开始
针对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现实情况,金翠华建议老年人——写作就从记日记开始。不得老年痴呆,写日记是很好的办法。
“不一定写很多,哪怕是流水账。”在金翠华看来,那些记录下来的所有的事都值得回悟。“哪怕是风雨雷电,当年看起来难以接受,其实在未来的某一天回看,也是很珍贵的。因为它磨练了我们。我们老了,是经得起磨练的。”当金翠华翻看自己过去的日记时,所有她经历过的一切,在她眼中全都是开阔胸襟的风景。
《丰富的光泽 永恒的印记》是金翠华近期写的一篇纪念已故散文诗作家耿林莽的评论。“亏了我写了,这是耿老生前看到的唯一的一篇评论他的文章。”
因着热爱,因着紧迫感,金翠华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人到老年,无论愿不愿意,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想读的书就捧起来,想写的文章就拿起笔,不仅是‘时不我待’,更重要的是没有名利的辖制,完全是内心情感的坦诚流露!”金翠华感慨地说。 记者 王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