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一生虽然短暂,但经历丰富,1947年时,他曾隐姓埋名来到山东,留下了不少故事。
化名来到阳信
1947年11月6日,化名“杨永福”的毛岸英随时任中央土改工作团团长的康生等,到达山东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李桥村。根据工作进展和上级指示,渤海区党委决定在李桥进行建乡试点工作,并在王架子村召开了专门会议。在会后的选举中,大家提名杨永福(毛岸英)同志为计票员,经投票选举产生了新的乡政权。
不久,根据工作需要,毛岸英与同来的部分同志转调到了阳信城东南的张家集村,被安排在张元林大爷家的东屋里。来到房东家后,毛岸英一有空不是帮着挑水、扫地,就是干其他杂活。张大娘也不把他当外人,像亲儿女一样待他,没几天就不称他“杨同志”而亲切地叫他“孩子”了。
细心帮助群众
在阳信期间,毛岸英从未表明身份,一直穿着一件爸爸给他的肥大旧军装,写字用的是铅笔,笔记本使用五颜六色的旧纸合订而成,完全是一副“土八路”的形象。
1948年春天,华东军区剧团到渤海区慰问演出来到了张家集一带。乡亲们从没见过这么高水平的演出,看过《三打祝家庄》后还想加演一场。毛岸英马上把情况反映给了剧团领导及区政府,经同意又让众乡亲看了一场京剧《红娘造反》。
在发展副业生产中,乡亲们想加工豆芽,但手中没有绿豆,区粮站有,可是不能随便卖。了解情况后,毛岸英马上写了一个建议并盖上了印章,送给了有关单位,结果,天没黑绿豆就从粮站拉了回来。
还有一次,房东张大娘与邻居因琐事产生摩擦,毛岸英得知后,劝张大娘到对方家中讲和。在毛岸英的陪同下,张大娘端着一碗刚煮好的面条主动来到对方家中。一进门,毛岸英先喊了声:“大娘,张大娘看您来了!”闻声,老大娘忙出门,笑脸相迎。就这样,在说笑之中化解了两位老人的矛盾。
也曾遇到窘事
在张集工作期间,村中一位小伙子娶媳妇,新娘的花轿早已停在了门口,可接媳妇的人还没有到达。凑热闹的小伙子们喊着、叫着,挤得花轿摇摇晃晃。毛岸英见状,担心挤倒了花轿摔伤了新娘,连忙拨开人群,来到轿前掀开轿帘说:“新娘子快下来吧。”当新娘听到是一位男人的声音时,本来十分局促的她更加紧张了起来。
毛岸英感到有些奇怪,为何新娘不说话?原来是红盖头挡住了视线。毛岸英便想为新娘揭去红盖头,旁边的人急忙拉住了他的手说:“杨同志,您不知道俺这里的规矩,你不能动红盖头。”毛岸英忙解释道:“我是怕摔着她。”说着,伸手想和新娘握手道歉,新娘腼腆得忙把手缩到了身后,窘得毛岸英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此,乡亲们更喜欢这个心地纯朴的小伙子了。
依然挂念乡亲
1948年5月,中央电令毛岸英调离阳信,回中央从事新的工作。
1948年中秋,村子里突然有人大喊“毛主席的儿子来信了”,众乡亲纷纷涌上街头,只见老村长张会山手里举着一封书信。人们簇拥着他来到张大娘家,拆开信封,从里面掉出一张黑白照片,大家仔细端详,正是乡亲们所熟悉的“杨同志”。
信中写道:离别二老,倏忽数月,天各一方,万分想念。远隔天河,情怀衷肠。二老待我,胜似儿女,恩德之重,铭刻肺腑……
众人很感动,张大娘更是泪中带笑,倍感欣慰。武宗义
链接
毛岸英两元“买”袜子
毛岸英在阳信时,穿一双粗线白袜子,破了缝,缝了又穿,袜跟与袜头补丁摞补丁。对此,房东张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从集市上买了双新袜子,送给毛岸英。
开始,不管张大娘说什么,毛岸英就是不收,他说:“大娘,我们有纪律,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群众的赠予。”张大娘两眼含着泪水,真诚地说:“孩子,这是大娘送给你的一颗心呀!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最后,毛岸英硬是把两元钱塞进了张大娘的口袋,才收下了这双袜子。苑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