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未来谁给我们养老?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也不想离开家。正因如此,居家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日前,记者跟随护理员李忠令的脚步,感受他们传递到千家万户的爱。
1
半路改行 选择养老
今年54岁的李忠令是青岛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9月23日早上8时,李忠令赶到了位于东莞路上的第一户老人家中。
今年71岁的吕先生卧病在床,由于唯一的孩子定居国外,照顾吕先生的任务全部落在了老伴王女士的身上。王女士告诉记者,曾经半夜里,吕先生从床上掉下来,自己使出全身力气也无法搬动,只能让老伴在地上睡了一夜。后来,经楼长介绍,吕先生签约了居家照护服务项目,评定为3级失能的他每周都可以得到一次居家护理服务,这也让王女士得到了一定的喘息机会。
李忠令是万林居家的“状元”护理员。在成为“养老护理员”之前,他曾在工艺品厂干了很多年,工作繁重。几年前,他选择了辞职。喜欢中医的他,推拿、按摩都很擅长,成为护理员后,他的专长派上了用场。
2
全年无休 老人感动
李忠令告诉记者,大约五六年前,他就有过做养老的想法,但因为家人不同意只能放下。“辞职后,我开始了居家服务。”
据了解,李忠令每天要服务四五家老人,平均下来每天要工作八九个小时,一周没有休息时间。在他看来,做养老护理员并不算苦,如果说护理员不容易,老人其实更不容易。“大部分有需求的老人都是老伴在照顾着,他们可以说是全年无休,很多老人说着说着就会掉眼泪,太心酸了。”
上午9点50分,李忠令来到清江华府小区,住在这里的张先生早已起床,收拾完毕等待他的上门。张先生今年70岁,14年前突发脑溢血的他,虽然抢救过来,但大脑却严重受损。十几年来,老伴蒋女士全心全意照顾张先生,非常劳累,那种无力感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自己消化。2年前,张先生签约了家庭养老床位,评定为失能5级的他每周都会接受护理员2次服务。“我们主要是有康复需求,李师傅很专业,时间长了,就像亲人一样。”蒋女士说道。
从清江华府小区出来,在简单地用过午饭后,李忠令又来到了位于海伦路上的教师大厦。这是一栋老楼,居民以老人居多,84岁的徐先生是李忠令今天的第三位服务对象。走进徐先生和老伴卢女士的家中,偌大的房子被各种杂物堆满,“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我们很封闭,人老了各种向往的事都做不了。”卢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老伴十多年前得过脑梗,后来又因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症状,行动一直不便,这些年自己照顾老伴已经是精疲力尽。李忠令为老人刮胡子、做按摩,还特意带来了为老人准备的“糖尿病饮食宜忌清单”。卢女士说,每每得知李忠令要来家里,徐先生的情绪都会异常兴奋,他会把自己收拾干净,像是等待一名重要客人上门一样。“家里来了个能帮我们的人,这一天都是高兴的。”卢女士说。
3
替人尽孝 无怨无悔
下午的时间,李忠令又先后来到两名老人家里服务。在位于延安路上的徐先生家里,李忠令首先给徐先生做上肢推拿,穴位准确,用力刺激……徐先生今年52岁,患有高血压,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未用药物治疗,三年前突发脑出血,抢救过来即意识丧失、肢体瘫痪。平时,照顾徐先生的重任全部压在他的父母身上。两位老人都已是78岁的高龄,本应是需要别人照顾的年纪,照顾儿子的难度可想而知。“李师傅脾气好,有耐心,有需要,他都帮忙。我俩年龄大了,弄不动儿子,多亏李师傅来照顾,他除了给孩子洗澡整理个人卫生外,还坚持做康复训练,只有他的体力能撑住孩子。”老人激动地说道。
从徐先生家出来,已是华灯初上,近十个小时的工作,除了中午的简单便餐外,李忠令的一天全部都在车水马龙的穿行路上或给老人的服务中度过。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慢慢老去,需要照顾,一个孩子根本忙不过来,我们能解决所需,替儿女尽孝,也是行善积德的事。”李忠令告诉记者,老人们的爱与信赖就是他坚持下去的源动力,他也将带着这份心中的热爱,去迎接每一天的任务与挑战。
记者 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