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人文青岛
上海路——现代教育发祥地②

  上苍给了卫礼贤一个绝佳的机会。《胶澳租借条约》签订之后,德国同善会招募去中国青岛的传教士。远涉重洋,相距万里,蛮荒之地,前程未卜,许多人将海外传教视为一条无比艰险的道路。卫礼贤毅然报名,几经甄选,竟被选中。在启程出发的头一天晚上,卫礼贤收到了主教的电报,主教同意了他的求婚。

  踏上青岛的土地不久,卫礼贤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德文名字叫理查德·威廉,根据谐音,他为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卫礼贤。他践行着同善会的传教宗旨,不以发展教徒为唯一目标,兴办教育,建设医院,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传教目标。

  办学之初,卫礼贤绝没有做“青岛现代教育的奠基者”这样宏大的心愿,他只是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中德文化交流的平台。

  1900年初秋,来到青岛刚逾一年,卫礼贤的学校便开学了。在总督府的官方登记中,这所学校被称为德华学校或德华神学院。

  最初的校舍是在他位于胶州街的临时住处内。院内有一栋二层小楼,上下各三间,辟作教室和学生宿舍,又建了几间平房,作为学生宿舍及食堂。

  生源更是参差不齐,小的七八岁,大的十八九。小的刚刚发蒙,大的竟有娶妻成家的。书院初创,连班级都无法编排,只好以年龄为线,分为大班、小班两个年级。大班每日上课七小时,小班每日上课五小时。

  卫礼贤亲自担任小班的德语老师。他没有受过教育学的专门训练,但他懂得形象与启发式教学法。一天,卫礼贤拿来了一幅天鹅戏水的油画,在向学生们讲解了油画内容后,他用粉笔将天鹅画在了黑板上,用德语开始问答教学:

  “这是什么?”

  “这是天鹅。”

  “这是什么?”

  “这是头。”

  “这是什么?”

  “这是眼睛。”

  “这是什么?”

  “这是嘴巴。”

  ……

  直观,形象,易学易懂,妙趣横生,这种授课方法很受学生们欢迎。

  节选自《青岛文化地图》  青岛市民政局 主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今日看点
   第A04版:暖新闻
   第A05版:深读
   第A06版:都市圈
   第A07版:大爱青岛
   第A08版:身边事
   第A09版:周末
   第A10版:文艺评论
   第A11版:人文青岛
   第A12版:天下
磅石村:峰峻谷深 奇石林立
上海路——现代教育发祥地②
青岛早报人文青岛A11上海路——现代教育发祥地② 2024-07-13 2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