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0:文艺评论
观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感

  张瑜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恒。”观罢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不由慨叹这样一部信仰力量、历史质感和艺术水准兼备的影片,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可说是实至名归。

  2018年12月,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横空出世,在上海市舞蹈中心剧场开启连续8场的试演,接受观众的评判。试演成功后,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已在全国各地演出六百多场。这部舞剧,不仅舞台综合呈现水准已经日臻完美成熟,剧情讲述的共产党员李侠和兰芬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正因如此,如何将一部知名舞剧改编成电影,用镜头语言演绎舞台艺术,更加需要做细致的考量。

  电影总导演郑大圣出身艺术世家,外公黄佐临是与北京人艺院长焦菊隐并称“南黄北焦”的戏剧大师,母亲黄蜀芹是《青春万岁》《人鬼情》《围城》等影视剧的导演。血脉传承和耳濡目染,仿佛冥冥中注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舞剧是写意和反叙事的,而电影是写实和求叙事的。从舞剧到舞剧电影,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两种看似南辕北辙的艺术形式有机融合,保留住舞剧的精粹,又焕新求变,打造一部经得住大众挑剔和时间淘洗的电影精品。

  电影理所当然地启用了舞剧的原班人马。影片中饰演李侠和兰芬的,也是舞剧中相应角色的扮演者王佳俊和朱洁静。因为有了远近、俯仰镜头的自如运用,与观剧相比,观影可以无障碍地透过演员的眼神、动作感受影片力图传达的隐蔽战线的凶险、夫妇相濡以沫的柔情,以及革命者用生命守护密码、传递密码的壮烈等情感讯号。

  电影也理所当然地保留了舞剧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渔光曲》群舞片段。与舞剧略有不同的是,群舞被移到了影片的开端,随着质朴清新、舒缓平和却自有一股内在激荡力量的乐声响起,演员们用一个板凳、一把蒲扇、一身旗袍,自然而然地带领观众走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弄堂,这是百姓生活气息最浓的地方,也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根据地,更喻示了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来自人民。

  有传承,更要有创新。电影,自有其区别于舞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质,所以才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影片中,在表现交通员小裁缝牺牲一节时,以俯拍视角表现他中弹卧倒在电车轨道中。场景的设计,首先是突出了上海老城厢的特点,画面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十字交错、晦暗冰冷的电车轨道渐渐变成明亮的红色,这是年轻战士的热血在汩汩流淌,更是红色信念如电波般传播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而遗落在轨道间的红围巾,本是兰芬为李侠织就,而小裁缝为掩护李侠又将它围在自己的颈间。一条围巾,是对革命者怀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信念前仆后继的礼赞,也是对千万烈士的永久祭奠和怀念。这种视觉冲击力,在舞台上实现起来难度较大,而电影则通过对镜头角度以及光影、色彩的运用,完成了壮美的叙事。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李侠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兰芬的丈夫,是兰芬腹中孩子的父亲。爱一个人和爱许多人,爱自己的小家和爱属于人民的国家,在李侠看来,不需要做艰难的取舍,也不需要片刻的犹疑。“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烈士于1911年就义前写下的《与妻书》中对妻子意映的殷殷嘱托,相信正是李侠与兰芬诀别时刻心情的真实写照。影片中李侠在兰芬肩头敲出一串摩斯密码,以及最终密码解密,LOVE 、FOREVER两个单词点出全片主题,前后衔接自然,呼应巧妙,是源于舞剧高于舞剧的创作,这份直抵人心的深意令人感怀。

  当然影片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电影开始即打出“1937”的字幕,简单交代了延安宝塔山的画面和兰芬脱下工装换上旗袍的画面,接着就显示“1948”的字幕。对于不熟悉剧情的观众来说仿佛有点突兀,而看过1954年版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众则知道,李侠参加过长征,受组织安排于1937年从延安来到上海开启隐秘战线的斗争;而兰芬作为党在纺织工厂发展的积极分子,也是在同年接受组织安排与李侠假扮夫妻,开始地下工作。暗战、牺牲等主要故事情节是从1948年及以后集中呈现并渐次进入高潮。而舞剧、舞剧电影主要表现的也是这段时期的内容,因此对两个时间点分别交代似无必要。

  据相关报道,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首映现场,现年96岁的李康将女士现身银幕,发来了祝贺视频。当年正是她,作为西柏坡电台值守人员,接收到了李白烈士(影片中李侠的原型)以宝贵生命为代价发来的国民党江防部署的密电。史料显示,1948年12月30日凌晨。西柏坡电台收到来自上海“峰台”(李白烈士发报用电台)电文的最终内容是“等等。再见”,这也许就是1954年版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广为传颂的台词,也是这部在一百多分钟里保持“缄默”的舞剧电影唯一的一句台词“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的创作源泉。

  虽然时空相隔,革命先烈的身影从未走远。红色电波不会消失,它将永远在每一个后来者的心中滴答作响。

  作者简介:张瑜,特约评论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今日看点
   第A04版:暖新闻
   第A05版:深读
   第A06版:都市圈
   第A07版:大爱青岛
   第A08版:身边事
   第A09版:周末
   第A10版:文艺评论
   第A11版:人文青岛
   第A12版:天下
仙山·孤岛·角斗场:中国电影的海洋叙事
观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感
扫码关注『文化青岛』
青岛早报文艺评论A10观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感 2024-07-13 2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