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旅游业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文化品位,强化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多角度地展示一座城市的价值和魅力。当前,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不仅本身能创造有效供给,而且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就业等发展。青岛早报邀请市政协委员就如何治理海洋旅游环境、提振旅游消费市场,促进我市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 尹宝昌
整治“野皮筏子”
提升海上安全
“青岛近海大量的‘野皮筏子’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亟待政府主管部门综合治理和取缔。”市政协委员、青岛老尹家海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宝昌聚焦海洋环境治理议题,建议成立联合执法部门,集中整治青岛数量众多的“野皮筏子”。
尹宝昌介绍,最近一段时间,众多市民和渔民普遍反映,青岛近海多处海域有大量“野皮筏子”出没。这些“野皮筏子”成群结队,少则几十只,多则数百只,影响了海面正常船只作业,对正常营运游艇的安全和游客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需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予以综合治理和取缔。
“这些‘野皮筏子’移动速度快,运行无规律,危及海上安全,治理难度较大。” 尹宝昌表示,“野皮筏子”通常制作成本低廉,船只利用橡皮材质制作,配备发动机,一般长度为3—4米,移动便捷。驾驶者通过大马力机动车将其拖到海边,然后推入海中即可驾驶,进行娱乐活动,如兜风、钓鱼等。由于驾驶者缺乏正规培训和监管,在海上行驶时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与其他船只产生冲突,容易引发海上交通事故。而且,这些“野皮筏子”没有固定的码头,难以监管,一旦发生事故,驾驶者往往选择逃避责任。
对此,尹宝昌建议,由相关分管领导挂帅,成立由海警、海事、渔政、边防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部门,动员各沿海乡镇、居委会、码头等加强配合,通力协作,全面监管和整治“野皮筏子”,确保青岛近海安全。同时,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野皮筏子”活动轨迹,尽力避免潜在的交通事故。此外,通过媒体渠道、社区教育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野皮筏子”的危害性,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违法经营者的处罚措施,加大打击力度,以形成强大的威慑效应。
“为防止‘野皮筏子’死灰复燃,在综合执法取得成效后,建议通过指定一家海上执法监管部门负责常态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最新动态,及时反馈并作出决策。”尹宝昌表示,有效解决青岛近海“野皮筏子”泛滥的问题,能提升海上交通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青岛繁荣发展,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海洋环境。
●市政协委员 谭鹏
打造青岛特色
海洋研学产品
“青岛作为北方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发展海洋研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时代、新海洋、新文化的历史形势下,提升海洋文化对研学教育的指导迫在眉睫。”围绕促进我市文旅业态融合,市政协委员,青岛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谭鹏建议,充分整合我市海洋研学资源,打造青岛特色海洋研学产品,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市场的活跃度。
谭鹏介绍,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多年来,虽然海洋文化也时常被传媒提及或写进相关文件,但海洋文化的研究、进步与教育现状却一直不容乐观。青岛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研学极具优势,但是由于目前海洋研学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匮乏以及对目标群体定位模糊等问题,海洋研学领域存在一定空白。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文旅业态融合,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联动作用,谭鹏建议,充分整合海洋研学资源,并开发多款海洋研学主题产品。具体来看,可以整合包括海洋科研院所、海洋教育人才、涉海主题的景区景点等资源,成立青岛海洋研学联盟和海洋研学讲师团,聚智聚力、强强联合,为我市海洋研学高质量发展背书。同时,应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海洋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设计研发海洋生物研学、海防特色研学、海洋科技研学和海洋运动研学等主题产品,积极培育开发海洋研学市场,进一步丰富海洋研学产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挖掘资源潜力,不断丰富拓新旅游业态,策划定制研学产品,以本地学生市场为基础,优化、精选研学产品向省内、全国拓展。
“通过海洋研学等方式,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海洋意识、海防意识,让他们认识海洋、关心海洋,不断丰富海洋知识。”谭鹏建议,可以把海洋研学纳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在教材编制、课程安排、活动策划等方面予以指导规范。同时,加大海洋研学的宣传力度,打造青岛市特色研学品牌,面向全国推广,使其成为青岛市海洋旅游新的特色名片,吸引国内外中小学生来青进行海洋研学。涉海主题的单位要将其海洋研学资源进行全面开放,采取免费或低收费等措施助力海洋研学,惠及目标受众群。谭鹏表示,海洋特色研学旅游将为激活青岛旅游淡季市场,推动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与空间。
●市政协常委 王玉静
用互联网思维
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城市品牌,树立城市‘人设’至关重要,将青岛旅游城市形象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常委、青岛市新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静建议,充分挖掘我市旅游文化资源底蕴,打造网络时尚城市文旅IP形象,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王玉静介绍,青岛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传统的旅游IP,近年来青岛也有着“啤酒之都”“世界帆船之都”“电影之都”等新时代的IP。在互联网、融媒体时代下,旅游与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合,全国用户已经习惯了在线上获取旅游资源信息,很多人通过短视频、网络推文等了解并选择旅游目的地。去年淄博火出圈、今年元旦哈尔滨火爆的现象进一步说明,现在的城市竞争进入了城市IP品牌竞争阶段。但是,目前青岛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更多依赖于传统媒介,互联网思维下的融媒体传播意识不足,对新媒体网络力量的利用不够充分,使得青岛的旅游资源优势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度不够。
对此,王玉静建议,高标准打造青岛城市文旅IP形象,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指导作用,在顶层设计上做好旅游战略规划,引领文化内部挖掘塑造和外部宣传推介的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创作的网上传播力量,以网络作品为载体,深耕本土文化资源,讲好青岛故事。
“在互联网时代下,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已经从政府的单方宣传发展到现在的多主体宣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传播渠道层面,王玉静认为,可以丰富传播主体,构建多渠道信息传播体系。将传播主体多元化,借用现代多媒体融合宣传,既要在传统媒体上大力宣传青岛的城市形象,也要发挥网红、网络学者等自媒体的重要作用,形成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体验式传播和互动式传播。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郭念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