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排队贸易通关景象回来了。节后上班这几天,在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卡口前,每天都能看到有30多辆满载进口货物集装箱的车辆排队有序通关入区。记者近日了解到,今年1月份,青岛蓝谷高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额3.5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倍增发展,目前已经到账外资150万美元,总量位列即墨区第一。这一繁荣场景标志着青岛实体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好势头。
生产线上焊花四溅
实干争春早,奋力开新局。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青岛蓝谷高新区将2023年确定为“决战决胜年”,青岛蓝谷高新区管委上下自我加压,迅速从“假日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决心和魄力全力开好局、起好步。
走进青岛义和钢构有限公司装配车间,一个个钢结构预制件从车间里运出,生产线上焊花四溅,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用这样的描述不足以呈现实体企业的王者归来,其中市场的快速复苏让许多为实体经济忙碌的各级政府、企业感受到春风拂面。
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即墨区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来早、争迎开门红的生龙活虎场景。企业车间里机械设备轰隆隆响个不停,各条生产线上工人操作有条不紊。在蓝谷高新区内的青岛辰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测试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不停地运转,技术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赶制产品订单。高质量的产品在悄无声音息地走出车间,运往各个目的地。“我们发挥在新能源储能柜组装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世界排名第3位的美国POWIN公司深度合作,利用原有厂房高标准新建3条自动化生产线,开展磷酸铁锂电芯储能系统产品的研发、组装生产和测试,在供应国内市场的同时,远销欧美等10余个国家,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6亿元。”青岛辰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
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
在蓝谷高新区首月进出口额拿到开年“头彩”的背后,是政府、企业所有人员姿态的一种转变,大家共下一盘棋,紧紧围绕实体企业发展经济这个“牛鼻子”,获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果实。据记者了解,为了实现今年生产开门红,不少企业在春节前就派人北上南下,开拓寻找潜在客户,目前订单十分充足。新年开工后,各条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早已迅速从节日氛围中走出来,精神饱满地投入生产。
“在去年获评2022年度‘青岛制造’品牌建设重点企业的基础上,今年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又成功入选省重大准备类项目,更加坚定了我们转型升级、大干快上的信心和决心,目前我们已经争取到了2亿元的订单,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0亿元,实现相较去年营收翻番的目标。”青岛义和钢构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为确保首季“开门红”,青岛蓝谷高新区管委,安排服务专员一对一指导对接重点企业,根据生产订单情况,提前做好生产物资储备,高效匹配生产用工,开足马力迎战旺季。预计一季度,园区将有5家企业产值实现过亿元,比去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决战决胜的姿态,紧紧围绕园区更新、项目建设、企业转型等重点工作,加快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全力推动全年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蓝谷高新区管委负责人表示。
一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
“这里不仅有通用机场和综合保税区的硬件设施,更有包容的创新氛围和配套的人才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青岛蓝谷高新区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高端人才引进,蓝谷高新区围绕创新政策聚人才、拓宽渠道聚人才、优化生态聚人才,打好招才引智组合拳,2022年以来,成功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余人,累计引进100余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据介绍,去年11月,9个重点项目落地青岛蓝谷高新区,涵盖通用航空、新能源、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总投资近40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70亿元。在重点项目中,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生产科研基地项目,是园区企业进行外引内联和技术改造后的成果。该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新建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同步申报山东省技术中心、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建成后将具备30万吨生产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到2025年预计年产值30亿元。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孙永波 冯健伟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