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0:艺术之城
~~~“万字会旧址活化利用项目”成为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案例
美术馆“老”建筑活化出新“故事”
“万字会旧址活化利用项目”成为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案例
罗马厅的穹顶之下,有艺术之美,也有音乐律动。
美术馆的外墙是青岛最美“网红墙”。
伊斯兰厅近百年来首次向观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迟涛馆长为学生团队讲述美术馆的建筑故事。

  让“老”建筑在保留历史原味的基础上,活化出新“故事”,成为彰显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现为青岛市美术馆的“万字会”旧址近些年来正在成为这样的“名片”。

  2023年12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案例”,青岛“万字会旧址活化利用项目”成功入选。

  从打卡知名地标大学路“网红墙”,到“打开”红墙之门进入艺术空间,游客们在记载着青岛文化历史发展的老建筑里,邂逅藏在建筑里的故事,参观专业的展览,参与跨艺术门类的活动,消费年轻态的文创……正如馆长迟涛所言,“青岛市美术馆作为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全年免费对外开放300天以上。依托其在历史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我们积极发挥公共文化职能,丰富文化服务形态,努力做成‘城市的艺术客厅’。”这份努力,让“万字会”旧址在历史空间里保持了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在青岛市美术馆的牌匾之下,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正在努力实现永续传承。

  有故事的“最美网红打卡地”

  2021年,九旬长者丛兆桓又回到青岛市美术馆抚今追昔。作为著名昆曲艺术家到访,是客人,也是主人。他的爷爷丛良弼,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七年完成了旷世之作——青岛“万字会”旧址。丛兆桓站在旧址院落中央的八角攒尖亭环顾这处延续近百年的风雨故园,与友人分享曾经私属于自己的那个房间,“连楼梯的木头和门槛都没有更换。”

  活化利用,首先意味着要因地制宜地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保护。丛兆桓看到的“庭院依旧”,恰是青岛市美术馆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对老建筑进行修复保护的结果。

  作为青岛市的优秀历史建筑,“万字会”旧址始建于1934年—1940年。它将罗马柱廊式、中国宫殿式、阿拉伯式三种迥异的建筑风格汇集一身,呈现出独特的建筑特色,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厚重感,更是备受游客喜爱的游览胜地。建设之初由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刘铨法和王翰设计,初始的建筑为典型的轴线式布局,建筑的斗拱飞檐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是为当时国内首创。整个建筑群落的保存现状依然完好,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术馆入驻之后,对这里精心维护,配备了符合规定的设施设备,百年老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迟涛介绍,在基础条件方面,对所有建筑和展厅内部实施了保护性改造。同时在不损害建筑本体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利用,最大可能地扩容场馆面积:全新的伊斯兰展厅已作为青岛市美术馆的馆藏常设展厅开门纳客,观众可沿罗马展厅前行,贯穿整个美术馆的建筑院落群。原有的配房被改造升级为图书空间、手造体验空间、文创空间和贵宾室等。同时启动地下消防系统升级,对消防管网进行彻底改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的外墙,作为知名地标,青岛最美“网红墙”见证了青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2023年5月我们再次对这里进行了维护施工,与施工单位一起,进行了严谨的论证,并使用了国内先进的施工工艺,网红墙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现在的美术馆已经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文化地标,连续两年被授予青岛市“最美网红打卡地”。

  老建筑变身“城市艺术客厅”

  美术馆里跨界举办多门类艺术活动,老建筑变身“城市艺术客厅”。“丰富文化服务形态”让青岛市美术馆讲述城市文化故事更加多姿多彩。

  美术馆积极引入高质量的展览,全年展览频上新。仅在2023年青岛市美术馆就成功举办了“韩美林生肖艺术展”“丹青赋彩新时代”等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口碑的展览。同时,伊斯兰厅做为常设展厅,近百年来首次向观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观众随时可以走进美术馆欣赏“凝光溢彩”玻璃展。艺术家韩美林在青岛办展后感慨:“青岛人民对我太好了。这次生肖展观众如织,大家这样喜欢我的作品,我也很感动。希望除了生肖题材以外的作品今后也能来青岛跟大家见面。”他为青岛留下了青铜雕塑作品《母与子》,让老建筑里的艺术展示增加了一件重量级展品。

  “我们以多种艺术推广形式面向公众开展艺术普及教育。美术馆举行过诗歌、文学、戏剧活动,惠及全年龄段,从学龄前到银发族皆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迟涛举例说,“乐动红墙——暑期音乐季”是2022年推出的艺术品牌活动,“这次活动也是借由我们建筑本身的特点所推出的。罗马厅的穹顶让这座本身就是一个纯自然声的演奏厅,无需借助任何扩声设备,即可满足不同频段声音扩散要求和声场混响时间要求,达到理想的声学效果。”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次。

  迎接崭新的2024年,崭新的诗剧《铸剑》在美术馆罗马厅演出,原著作者王东东特意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赶至青岛,一睹诗剧作品具象化的表达。“这部作品原本只是一首诗,搬上舞台之后变成了一部剧、一出戏。尤为特别的是,此次演出是在青岛市美术馆上演,带来极为特别的观演体验。戏剧有着一定的参与度,在公共场所进行演出,大家都可以参与其中,受众更广,也是公共艺术空间一次有益且有趣的体验。”

  “美美与共”更多交流更加年轻态

  在老建筑里为青少年埋下艺术的种子,培养一代代艺术观众。青岛市美术馆还以做好青少年的美育工作为己任,孩子们在这里办画展、写生、参加公教活动,在这里感受艺术之美、建筑之美。近年来,不仅有本土学生团队来此做建筑主题研学,来自广州的设计师团队、澳门艺术设计界的人士,也把这里作为研学中国建筑之美的首选地。

  美术馆试水文创设计,也从年轻人消费团体入手。“依托我们建筑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元素,我们探索开发具有美术馆特色的文创产品,24节气的明信片记录了美术馆每一个动人的时令节气。”红墙转角的系列产品记录着年轻人“打卡”的乐趣,“印章角”满足年轻人的“印章文化”需求。2023年,青岛市美术馆还与小小喵扎特展开了全面多元的合作。青岛市美术馆的明星猫“元宝”和非常有亲和力的IP形象喵扎特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并以此为契机开发了丰富且具有青岛美术馆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通过喵扎特在年轻人群的广泛的影响力辅以生动有趣的传播方式,介绍美术馆的特色建筑、丰富藏品和文化底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件件小小的物品时尚与艺术兼顾,价位和品质双赢,成为进馆观众的心头好。

  2023年有近50万人次走进了青岛市美术馆,比2021年翻了一番。全年公教活动80多场,是2021年的四倍数,最高单日进馆7000人次,刷新了美术馆单日观众参观量的最高纪录,近百所学校组织到馆集体参观,很多是从呼和浩特、日照、烟台等地远道而来……这些数据都实现了青岛市美术馆自2006年建馆以来的历史突破;这些数据也展示着这座老建筑讲述新故事的强大能力。

  变化的是不断更新的高品质展览、一年四季丰富的公教活动;不变的是文物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凝结的时光的美感。迟涛表示,“相信走近红墙,走入美术馆独具风格的院落,欣赏院内优秀的建筑——这些和我们常年举办的高品质展览、我们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辉映。一定会让未来的美术馆的功能价值得到充分释放和更好的提升。”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记者调查
   第A04版: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
   第A05版:科教
   第A06版: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
   第A07版: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作文课
   第A10版:艺术之城
   第A11版:艺术之城
   第A12版:博览
美术馆“老”建筑活化出新“故事”
青岛晚报艺术之城A10美术馆“老”建筑活化出新“故事” 2024-01-08 2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