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9:学习论丛
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

  王彬堂  贾晓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平度市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进程中坚持党建统领,不断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持续推进“无讼村庄(社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提高“三治融合”水平,结合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平度市已创建“无讼村庄(社区)工作室”1228个,覆盖率达68.57%;授牌“无讼村庄(社区)”546个。“无讼村庄(社区)”的创建,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建设,助推文明乡风的形成,使村庄品质不断提升。

  坚持党建统领 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

  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党建统领,发挥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作用。因此,要按照“大治理”思想,统筹推进,系统治理。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队伍,优化党员干部结构,特别是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一是提高创建联动层级。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工作推进的根本保证,努力构建“无讼村庄(社区)”共建共创、社会协同的工作体系,并作为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行动。深度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专职领导统筹、分管成员具体抓、村(社区)细落实的联动机制。

  二是建章立制完善化解体系。注重建机制促长效,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引入商会调解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建立多方协调联动参与溯源治理,建立完善制度设计,搭建线上线下工作平台,提升治理成效。

  三是多元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须健全开放多元、共建共享的社会协同机制,因此要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构建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共治格局。党委政府、管区、村庄(社区)党员干部上下联动,与法院、司法等相关部门联合,畅通与各部门、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等对接渠道,建立全链条协同体系,织密治理网络。

  强化“三治”融合 培育文明乡风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直接有力手段,道德力量是推进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管区、村庄(社区)党组织的统领作用,抓好“三治”融合。

  一是以自治凝聚基层解纷力量。通过开展村务“法律体检”,完善村庄自治章程、居民自治公约、乡规民约,推动保障村庄(社区)依法依规自治。培养村(居)民的社区意识、守法意识、社会意识,增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约束力。邻里之间加强沟通,文明相处,增强建设美丽村庄的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新乡贤作用参与创建“无讼村庄(社区)”,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完善村民(居民)参与,畅通村庄(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渠道,助力村庄自治程度。如平度市田庄镇南坦坡村将村民家庭建设的“无讼”要求写进《村规民约》,写进“道德银行”的规则条款,在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等活动中弘扬榜样示范、加强自我教育。多年来,南坦坡村全村无上访,无治安、刑事等案件发生,成为目前全镇首屈一指的乡风文明示范村,并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二是以法治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以“无讼村庄(社区)”创建为抓手,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村底线思维,通过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法律六进”等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乡村秩序,保证村庄的稳定和发展。健全村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抓早抓小,有效化解信访矛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作用,做好群众调解工作。例如南村“老马”工作室、人大代表吴培忠等发挥了很好的调解示范作用,使群众更可接受调解结果,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将小微权力清单运行落到实处,规范小微权力行使,明确每项权力行使的法规依据、运行范围、执行主体、程序步骤等。下沉法律资源到村庄(社区),充分发挥以案释法的功能,创新教育形式,倡导村民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树立“理性诉讼、信法不信访”意识。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主动选择比较理性、经济、省时的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使和谐稳定成为村庄(社区)治理的目标。

  三是以德治教育弘扬社会正气。深化德治融入村庄(社区)治理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美与共”等治理智慧和“尊老爱幼”“谦敬礼让”等传统美德与“无讼村庄(社区)”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美德教育、结合法治教育,培育文明乡风。例如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大力开展文明乡风家风创建活动,通过举办道德讲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村民素质,组建文明劝导服务队和乡风文明理事会规劝村民文明言行,订立村规民约促使村民自我约束等,通过一系列文明创评活动的开展,使村民生产生活等展现新风貌。再如,平度旧店镇九里夼村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改变群众精神风貌,经过全村共同努力,形成良善家风、文明村风,村庄和谐安定,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并获评中国美丽乡村。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 助力平安乡村法治化建设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健全完善以社会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机制,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建设,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积极贯彻与全面践行。

  一是纳入规划,强化自律性。在已建成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基础上,继续将包含“无讼村庄(社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内容纳入村庄(社区)治理体系整体规划,工作人员明确信用建设工作重点,使村民认可信用建设及信用监管、自觉接受信用监管,并使信用内化为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自觉动力。

  二是建设信用文化,完善信用环境。信用文化对活动中的村庄(社区)村(居)民是无声的浸润,是软约束力量,也是加强社会治理的软环境因素之一。建设信用文化,须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坚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奖惩结合,通过社会多方力量,合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包含“无讼村庄(社区)”主要建设内容的“信用平度”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平台建设质量及应用,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水平。其中,“道德银行”“正德和信”等一批立得住的信用品牌,使“无讼”成为主动的追求,崇信向善普遍盛行。

  三是激励为主,创新信用应用场景。结合已有信用体系规则,完善村民家庭和个人信用评价方案,积极激励诚信美德,村(居)民主动规避信用损害行为的发生。信用修复机制的建立,使过错者能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得到信用修复机会。同时,将信用管理应用到信访管理、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强力解决信访积案等,及时化解重点问题“去存量”;狠抓各种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充分发挥网格等第一道防线作用“控增量”;发挥好“平读心声”等平台作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防变量”。通过合力攻坚,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管理,减少造成矛盾纠纷的信用损害机会,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平度市委党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岛日报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要闻·专题
   第06版:关注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新财富
   第09版:学习论丛
   第10版:幸福市北
   第11版:幸福市北
   第12版:青报公益
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
强化产业工人思想引领 夯实“工匠之城”之基
有序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
青岛日报学习论丛09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 2023-04-20 2 2023年04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