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本报12月13日讯 记者从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以来,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标,聚焦重点、打通堵点、破解难点,着力建机制、明职责、出政策、抓落实,初步构建起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提升了全市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处,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0处,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35个,配备镇(街)儿童督导员135名、村(居)儿童主任5000余名,实现基层未成年人工作网络和儿童工作队伍全覆盖。
为突出兜底保障,提升未成年人福利水平,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两年间3次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建立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市妇联持续推进“春蕾计划”,联合市检察院、市司法局等单位募集资金160余万元,救助2656名“春蕾女童”。市医保局将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等困境儿童共1905名,全部纳入医保应保尽保范围,100%资助参加居民医保,100%享受全额补贴。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也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市教育局积极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常态化开展“家长大课堂”,累计参与受益人数突破200万。开展“心理专家大课堂”1219场、“案例督导”355场、“校园门诊”350场,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与高校、医疗机构心理专家结对覆盖率100%。市妇联深化家庭服务,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科学化。近年来全市创建2071所社区(村庄)“父母学堂”,命名市级社区“父母学堂”950所。
市中级法院发出16份“家庭教育令”,市检察院向280余名监护人发出监护督促令,切实督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
青岛在全国率先建立多部门预防校园欺凌联动机制,将学生欺凌和暴力治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畴,将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作为全市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护学岗”和公安“高峰勤务机制”建设;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健全落实法制副校长机制,目前全市有3452名民警、166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校的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每学期深入校园开展法制教育5000余次,指导校园做好各类演练8200余次。
为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市委网信办开展“清朗·2022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严肃查处网上各类危害和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乱象,全面维护属地网络空间的生态秩序。组建由网信、网警、老教师、志愿者组成的青岛市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宣讲队伍,到学校、社区开展防沉迷宣讲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未成年人工作事关长远。市发改委将“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写入《青岛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提出要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强化儿童健康保障;将“健全困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写入《青岛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为今后五年发展做好科学规划,让儿童享有更高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0-3岁托育机构,新增托位2585个。市财政局地方财政投入3650万元,新建市儿童福利院综合楼(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确保困境未成年人权益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