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9:学习论丛
聚焦“双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魏丽莉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变革能源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青岛来说,实现“双碳”目标,在绿色低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发挥在全省龙头作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只有抓住机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才能在发展、改革、创新中塑造竞争新优势。

  青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节点”城市,具有低碳城市、绿色城市、气候投融资等多项政策试点和政策集成优势。但要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压力较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从产业结构看,与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已经完成、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已经脱钩的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如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15%,高于青岛近5个百分点;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更是高达39.6%,远远高于青岛。

  二是能源短缺风险依然存在,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可再生能源占比较低。青岛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全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达95%以上。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形势严峻,2020年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油品、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比68.8%,清洁能源中电力消费占比为13.6%,对标国家2030年25%的发展目标,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

  三是能源和绿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交易机制不成熟。水、电、煤等用能价格改革相对滞后,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更多依靠行政处罚等行政手段,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准入条件、交易技术规范与流程、各利益主体分配方式、交易价格和相关监督管理办法缺乏统一规范。

  四是尚未形成有利于落实“双碳”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青岛绿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和治理难度大,投资风险高,收益回报率低,修复工期长,投资所需资金量大,私人资本参与青岛绿色生态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加之银行等金融机构扶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面临产权抵押困难、缺乏稳定还款收益等问题,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体系尚不完备,对青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持力度较为有限。

  促进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一,进一步加大节能降碳增效力度,推动青岛加快实现碳达峰,稳步推进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加快淘汰水泥、火电等落后产能,重点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加快推进“两高”项目集聚园区和其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一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低碳港区。聚焦青岛钢铁、机电、轮胎、家电、食品等重要外贸产品,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实施产品碳标签制度。鼓励企业自主或参与研制碳足迹标准,开展碳足迹核算,打造绿色产品供应链。

  第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加速推进青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青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化,着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凸显、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速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崛起,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重塑青岛高端制造优势。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泛能源大数据战略与研究中心和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加强生态、环境、资源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体系的建设、整合和共享,促进与碳排放、碳金融、碳资产管理以及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

  第三,以能源革命战略转型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是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基础性力量。要积极推进能源清洁革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用能结构清洁化、低碳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氢能等新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计划。发挥青岛富集的氢气资源和科研优势,利用丰富的下游用能场景,加快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一体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建成“东方氢岛”。以海上风电为主战场,通过技术引领、政策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推进近海海上风电开发和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以合理规模带动青岛市海上风电产业平稳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同时,适度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开发建设,推进青岛风电装机总规模取得突破。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率,鼓励发展太阳能耦合多种热源在建筑供暖、生活热水中的应用,要整县(市)制推进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鼓励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风光储多能互补等“光伏+”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光伏发电示范基地。

  第四,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导向加快构建绿色资源市场体系。要使市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能源、资源以及各类生态产品价格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和生态产品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一是加快构建和完善“3+2”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其中,“3”是治污、降碳增汇和节能为主的排污权交易,碳普惠市场激励机制和用能权交易三个环境权益型市场体系;“2”是水权交易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两个资源型市场体系。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青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涉及资源类的林权、水权,环境类的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统一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扩大交易规模,统筹协调推进各交易市场间的衔接,努力构建集生态资源资产转化、生态资产项目谋划、绿色金融投资联动为一体的大环境权益交易体系。

  第五,借鉴粤京沪经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碳交易中心。2021年4月,广东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署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合作框架协议,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统一交易市场;北京市将环境交易所提升为绿色交易所,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上海市把碳金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第六,强化能源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积极争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共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深化产教融合,组建碳达峰与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搭建低碳科研平台。鼓励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将其作为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先列入各类科技计划。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加强清洁能效、低碳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融合。

  第七,建立健全财税、金融等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方面,健全财税激励机制。落实节能低碳财税支持政策,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能力建设以及公益宣传。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等方面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政策工具创新力度,建立绿色评级认证、绿色低碳项目库、绿色资产交易、绿色增信和绿色融资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围绕青岛产业发展特征,研究编制企业和项目适用的、与国际衔接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作者单位: 青岛市委党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岛日报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要闻
   第06版:专版
   第08版:清廉之岛
   第09版:学习论丛
   第10版:三味书屋
   第11版:健康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青报公益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聚焦“双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全面提升工匠培育能力 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精细化管理赋能城市品质提升
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 有效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青岛日报学习论丛09聚焦“双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2022-09-27 2 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