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由青岛市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市北区海伦路街道嘉定山社区、南昌路社区及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共同打造的“银发消费,权益护航”公益课堂在青岛市老年活动中心开讲。此次活动通过“案例教学+模拟维权”的形式,为老年学员构筑起消费安全知识防护网。
活动现场精心设置了三大赋能板块,旨在全方位提升老年学员的消费安全意识和维权技能。“风险识别”环节成为整场活动的亮点之一。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资深讲师李慧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带领老年学员深入剖析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金融理财、养老助老四大领域中常见的消费陷阱与骗局。通过沉浸式讲解,李慧不仅揭示了骗子的惯用伎俩,还传授了识别诈骗的有效方法,让老年学员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迅速警觉,避免上当受骗。她提醒广大老年人,不要轻信各种“专家”,以及商家口头承诺和宣传,不要贪图小利,购买各类商品前一定要三思,或者征求家人的意见。
“证据留存”环节同样吸引了活动参与者的关注。在这一环节中,李慧现场演示了电子支付凭证的保存方法、消费合同关键条款的标注技巧等实用技能。她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选择信誉度高、经营规范、口碑佳的正规商家。养成留存证据的意识。消费后应索要并保存好发票、合同、“三包”凭证及与商家的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同时查看凭证上的相关内容。“在我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老年人因为缺乏证据而难以维权的案例。因此,留存单据不仅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维权实操”环节,李慧则模拟12315投诉流程,指导老年人依法维权。
“我想问一下,购物平台上的‘先用后付’可以使用吗?”参与培训的苏女士在互动环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咱们购物一定要认准大平台,这些平台是有保障的,不要随便相信手机上收到一些购物链接。咱们宁可错过一次‘真’的,也不要被一次‘假’的欺骗。”李慧耐心解答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青岛市民政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部部长王亚萍表示,未来中心将发挥“青岛市青心汇爱银龄志愿服务团”的带动作用,培育更多社区老年维权志愿者队伍,向更多老年人普及消费安全知识,筑牢银发消费安全防线。
(记者 崔佳佳 通讯员 李咏梅)
经典案例
74岁的消费者周女士某日在大润发商场附近遇到自称是北京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称只要登记个人信息就可以获得一双旅游鞋。周女士登记后领取了旅游鞋,第二天便接到该公司的电话,要求周女士参加在某酒店举办的北京专家健康知识讲座,周女士感觉自己身体不太好,正好想借机学习一些养生保健知识,于是欣然前往。周女士在会上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并听从专家建议,购买了1万元的保健品,专家承诺该保健品对高血压、高血糖等老年病均有治疗作用。回家后,周女士便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认为购买的保健品根本不值1万元,重返酒店后发现讲座已经结束,公司不知去向。经消保委辗转查找联络,最终联系到北京厂家,为消费者办理了退款。
点评
“会销”,即会议营销,是指商家通过寻找特定顾客,通过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会销售产品的一种方式,是当前保健品公司惯用的伎俩。他们往往先是以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然后通过邀请的“专家”讲授健康知识,吹嘘其销售的产品功效,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