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训
在中国运河史上,开凿于元代、位于胶东半岛的胶莱运河,曾一度与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齐名。由于种种原因,这条800多年前的人工运河,尽管运行只有10多年时间便废弃淤塞,但历代直到近代,围绕是否重新疏通启动运河,始终存在着争论。
元朝时中国京杭运河承担着沟通南北重任,但时常淤积,海路便成为承接南粮北运另一种选项。当时大批军饷由海运船队由南向北绕过山东半岛,进入黄海再运抵京师。
此时莱州人姚演上奏的开凿胶莱运河的奏折引起朝野关注。奏折认为,开凿一条连通胶州湾直通莱州湾的人工运河,不但可以大幅缩短路程节省七八百里海程,还可避开沿海暗礁海流风险,避免远涉重洋的凶险,实为有利之举。据《元史》载,元十七年七月,忽必烈下旨“用姚演言,开胶东河”,此胶东河,即胶莱运河,亦称胶莱新河、运粮河。
工程自元十七年开始,莱州姚演被任命为开凿胶莱运河总管,除拨银万锭外,还下令免除益都、淄莱、宁海三州一年赋税为开河民夫工钱,参加开河者计有3万余人,工程历时两年终于竣工。时间不长,位于今黄岛、连接胶莱运河的马濠运河也竣工了。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抵渤海三山岛,流经现胶南、胶州、平度、高密、昌邑和莱州等,全长2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南北贯穿山东半岛,沟通黄渤两海。胶莱运河自平度姚家村东的分水岭南北分流。南流由麻湾口入胶州湾,北流由海仓口入莱州湾,胶莱运河修通后,元朝设胶莱海道万户府,辖水手、军人2万,船千艘管理河务。
胶莱运河开凿运行,一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大元海运记》介绍:“当年新开河运,北运粮食两万余石,第二年四万六千余石,第三年二十九万石。”胶莱运河开通,无疑是自古以来海运的一项创举。
然而由于当时工程勘探施工技术条件有限,运河开凿先天不足,运河两岸泥沙俱下易于淤积。那时还没有修建停泊海港,没有码头或防浪堤设施,以致或海潮汹涌船只拥挤,或退潮河底水浅无法通行,加之淤积竟无法通航。后反复权衡弊大于利,于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终遭废弃。之后历朝历代虽然都有人提起胶莱运河疏浚通运之事,但屡议屡罢,没有引起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曾经将建设开通胶莱运河列入其中,但后来也未能实现。新华社资深记者岳国芳在其所著的《中国大运河》一书中曾把开通胶莱运河列为21世纪中国应该首先开凿的运河。1998年《光明日报》报道说,中国科学院专家建议国家应考虑重新开凿胶莱运河,以缓解渤海污染问题和方便中国沿海地区南北海上交通。这条于元朝开凿又遭废弃的胶莱运河是否重新开通讨论还在进行中,但它为中国的运河文化,记录下光彩夺目的辉煌一页。(作者系青岛市文物局原局长、作家、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