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是山东特色艺术,它的曲调源自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近日,记者来访了青岛市曲艺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东路)的国家级传承人、年逾古稀的朱丽华女士,倾听她与山东琴书之间不解的情缘。
勤学苦练
艺术才华初露锋芒
“1958年青岛曲艺团成立时,我13岁,是首批加入的学员之一。”朱丽华回忆道。当时,青岛的曲艺形式相对单一,以大书为主。为了丰富曲艺种类,山东琴书东路的商业兴与关云霞被特邀从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来到青岛。从那时起,朱丽华便师从这两位大师,潜心学习山东琴书。“山东琴书是一种以说唱为主,辅以表演的艺术形式,通常采用坐唱方式,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朱丽华不仅学会了演唱,还掌握了扬琴演奏技巧,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她首次登台是与商老师合作演出《水漫金山》,饰演白娘子,关老师则负责扬琴伴奏,这次演出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赞许。1962年,两位老师因健康原因离开青岛,18岁的朱丽华挑起了传承东路山东琴书的重担。
朱丽华的嗓音洪亮,唱腔婉转悠扬,情感真挚,表演自然流畅,人物刻画栩栩如生。20世纪70年代,她代表山东赴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云中燕》和《管得好》两部作品均获得了热烈反响。”朱丽华自豪地说。尽管期间她也尝试过吕剧和小品等其他表演形式,但始终未放弃对山东琴书的热爱与追求。
整理资料
积极传承艺术瑰宝
“过去表演山东琴书时并没有固定的乐谱。”朱丽华介绍道,“因为我在吕剧团有过工作经历,他们乐队都是依据乐谱演奏的。”于是,她萌生了记录乐谱的想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呼延庆打擂》这本著作,最珍贵的就是书上的这些乐谱。”当时,朱丽华找到刘丕端老师协助记录乐谱。“乐谱记录异常艰辛,我唱一句,他记一句,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我们最终完成了《呼延庆打擂》2600句唱词和曲谱的记录。”为了更贴近观众,朱丽华还深入崂山乡村进行演出,“我们总共演出了12场,每场约2小时。”每次演出后,她都会根据录音整理文字和唱词,并根据观众的反应对乐谱进行修订。
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朱丽华完成了18万字的《呼延庆打擂》完整音频、文字及乐谱记录,成为山东琴书(东路)的重要文献资料。谈及此举的初衷,朱丽华表示:“虽然过程艰辛,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演员总有唱不动的一天,而这些文字和乐谱却能永存,既是对自己的交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创新实践
艺术惠及民众
2006年,山东琴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朱丽华被山东省艺术院“非遗”研究会推荐为国家级山东琴书(东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69岁的朱丽华重新温习了《呼延庆打擂》的全部说白和唱词。在儿子的帮助下,她耗时三年录制了共21集、每集45分钟的《呼延庆打擂》视频,总时长达16小时。“这部传统曲目的整理出版是山东曲艺中篇曲目中首部附带乐谱的立体书籍,演唱光盘更是后人学习山东琴书(东路)独特唱法的珍贵资料。”朱丽华介绍道。
退休后的朱丽华依然活跃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她登台演出、普及山东琴书知识、为艺术团体编排指导节目等,“总之是忙得不亦乐乎。”谈到节目编排,朱丽华表示,能够同时胜任演唱和扬琴伴奏的学生寥寥无几,“传统山东琴书曲目通常较长,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一些短小精悍的曲目,以适应艺术团在舞台上的展示需求,效果非常好。”朱丽华说。 记者 臧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