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8:家风
核试验老兵吴澄海:以笔为戈,铭记“马兰岁月”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为纪念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家住济南市天桥区、82岁的吴澄海,撰写了回忆录《马兰岁月——我的核试生涯》,详细讲述了他与战友们在实验基地的艰辛与荣耀。吴澄海说,作为亲历者,他有责任将这段经历作为精神财富传承给后人。

  1

  热血男儿,参军入伍

  1940年,吴澄海出生在潍坊寿光县五台镇果子园村。18岁那年,他考入天津轻工业学院化工专业,并在大三时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北京总参直属的防化团到天津轻工业学院招兵,作为班长的吴澄海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并最终成为全班唯一一名幸运儿,光荣入伍。

  “我们学校一共去了82名学生,都是防化专业的。”吴澄海回忆说,当时的防化团刚组建不久,条件艰苦,连营房都没有。吴澄海和战友们不仅要建营房,还要搞生产。直到1963年,部队突然转入紧张的训练,训练器材和科目也从平时的防化转到了核武器方面。

  1964年4月底,吴澄海和战友们坐上了一辆闷罐火车。“跟我们说去拉练,把所有的装备东西都背着,我们也没多想,拉到哪儿算哪儿呗。”吴澄海还记得,当时沿途都是一级警备,连铁路桥涵洞都有专人把守。为了保密,火车昼停夜出,即便白天也不能下车,吃喝拉撒都在车里。经过7天的颠簸,他们最终到达新疆一个叫马兰的地方。

  2

  马兰岁月,原子弹试验

  抵达新疆马兰后,吴澄海和战友们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参与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直到张爱萍将军出现在基地,并宣布他们将要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时,大家才如梦初醒。

  任务公开后,吴澄海和战友们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训练。他们身穿厚重的防毒衣,头戴防毒面具,在地表70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各种模拟训练。吴澄海说:“核试验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是从靴子里倒出水来,那是真的,全是出的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定在了这天。试验当天,除了防化兵外,其他人全部撤出试验场区。下午14时,试验进入一小时倒计时。随着“5、4、3、2、1”的口令声响起,下午15时,原子弹正式起爆。吴澄海和战友们虽然闭着眼睛,但也能透过眼皮感受到强光的刺激。过了一会儿,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来,他们才睁开眼睛,看到空中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

  在马兰的20多年里,吴澄海两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班集体二等功,两次连集体二等功。如今,他还保留着两本立功证,泛黄的纸页上,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3

  下定决心,撰写回忆录

  疫情期间,吴澄海决定利用居家闲暇的日子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写一本回忆录,把自己参加核试验的经历写下来。“我作为自首次核爆开始从事核试验20余年的防化老兵,有责任把经历的一切留给后人。”吴澄海说。

  打定主意后,吴澄海便抓紧时间翻阅资料、收集素材、列提纲,开始了回忆录的创作。吴澄海不会用电脑,就一笔一划地书写。有时一坐就是一天,腿肿得像馒头一样;有时半夜想起关键处,就立马爬起来记录。

  就这样写了改,改了写,经过两年的努力,吴澄海的回忆录《马兰岁月——我的核试生涯》终于创作完成,这本书详细描述了他与战友们在实验基地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4

  印刷成书,广受好评

  吴澄海的回忆录印刷后,受到了亲朋好友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街道办事处将这本书作为党课学习的重要素材。吴澄海还将书籍寄给了原单位和战友们,他们收到书籍后都称赞说“如获至宝”。合唱团的朋友们还为吴澄海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

  在吴澄海看来,这本回忆录不仅是对自己经历的记录,更是对老一辈革命军人精神的传承。“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本书,了解、铭记那段峥嵘岁月。”  记者 尚美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乐龄快报
   第A03版:文化
   第A04版:悦读
   第A06版:延年益寿
   第A07版:文史
   第A08版:家风
练兵场
核试验老兵吴澄海:以笔为戈,铭记“马兰岁月”
为您“出书”我们更专业更实惠
广告
老年生活报家风A08核试验老兵吴澄海:以笔为戈,铭记“马兰岁月” 2024-10-28 2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